|
||||
城市是“产”与“城”的组合体,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在构建都市圈空间发展新格局中,要重点突出关键节点片区支撑功能。鼓励培育都市圈重要节点功能,提升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软实力;聚焦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重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片区,作为驱动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重点突破,积极培育成为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关键支点和重要组成。规划重点提到了宜昌东部未来城、宜昌高铁新城、荆州高新区高铁创新城、荆州经开区临港经济区、关沮新城、漳河新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未来科技城等。 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规划建设上,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步提升?如何探索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先行示范,让城区品质更加出彩、焕彩、精彩?本期聚焦“宜荆荆恩”四地关键节点片区建设上的生动实践,看各地如何全面推动重点片区开发提质增效。 宜昌 东部未来城建设蓬勃兴起 加速建设中的宜化氨醇项目。东部未来城核心区——宜昌高新区白洋片区,正迎来蓬勃的建设期。5月29日,在白洋工业园田家河大道两旁,数十个项目正大干快上,建设步伐越来越快。 在这些产业项目中,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体量最大,园区三大项目邦普循环、邦普宜化、邦普时代正加速推进,邦普宜化今年9月即将投产,邦普循环二期和邦普时代一期也将在12月实现投产。 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建成投产,将为宜昌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在东部未来城核心区,宜昌高新区拟开工建设24个重点项目,涵盖生态环保、市政道路、大型公建、安置房及商业开发五大类,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65亿元,正加快推动东部未来城快速崛起。 围绕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目标,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宜昌高新区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绘就五年发展蓝图,按照“一年东山焕彩,三年园区成势,五年新城崛起”“135”总体思路,以生态治理先行、区域路网先行、大型公建先行、人员安置先行,推动东部未来城开发建设,加快建设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产业迭代示范区、新城建设样板区、辐射引领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核心功能区。 东部未来城以白洋组团为核心,将形成“一心两组群,一厅四园区”空间结构。“四园区”中,宜 昌高新区坐拥沙湾片区、田家河片区两大产业片区,正着力将田家河片区打造成环境优美、安全可靠、集约节约,工艺装备水平最高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千亿级示范化工园区,成为绿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承载区;将沙湾片区打造成为大西南粮食战略保障基地、长江流域最大粮食集散基地、全国重要粮食精深加工基地。 当前,宜昌高新区正聚力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粮食仓储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招引上重点发力,以邦普、宜化、安琪等头部企业为招商基础,突出以商招商,延链补链。与此同时,站位全局谋划要素、空间,全面融入和服务东部未来城建设,统筹新城、田家河、善溪窑、沙湾四大片区的开发建设,统筹全白洋片区的供应源点、主干网布局和建设时序,让更多的要素保障汇集白洋片区。 在东部未来城核心区,宜昌高新区正重点推进武汉协和宜昌医院、夷陵中学白洋分校、白洋初级中学、青春公寓二期、东部未来城市民中心、峡州大道三期等一批功能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高标准、高品质、高能级的功能配套设施推进完善,不但加快了项目落地的速度,也让片区发展越来越火热。白洋工业园当前正在推进的产业项目已达57个,协议总投资978亿元。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立标杆、远景成典范”的总体要求,宜昌高新区坚持“天际线错落有致、山脊线清朗爽目、水岸线美化生态”的原则,深化“管委会+产投集团”联动机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东部未来城核心区建设,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开发集约、功能集成、人气集聚,通过五年时间,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一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低密度、高品质现代化新城。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靳芝通讯员周建田俊俊) 荆州 关沮新城“茁壮成长” 5月29日,关沮新城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新城正“茁壮成长”——位于其核心位置的城市新客厅项目地下室结构及一层主体结构已完成施工,城市展厅“金舟”将在8月20日建成运营。目前,作为城市展厅“金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大学沙市附属中学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小学部教学楼正进行内外墙粉刷、室外雨污管网等施工,将在今年9月迎来开学。 坐落于宜荆荆都市圈“一轴两带”发展轴线,关沮新城作为都市圈建设七大关键节点之一,将如何发挥支撑功能,助力构建都市圈空间发展新格局?沙市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考虑“一城三区”总体格局,关沮新城西城核心区定位为行政文化+商业商务,活力绿谷,中轴绵延,东园白水滩定位为城市休闲公园,塑造生态修复新示范,都市休闲新营地,随着三横六纵的主干道体系建成,东西向拉通荆北片区和荆州经开区,南北向连通沙北片区,未来这里将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文旅休闲、生命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新平台创新引领区、新生活都市休闲区、新标准城市服务 区、新生态绿色示范区。 长江之滨,盐卡港区,物流往来繁忙。荆州经开区临港经济区是都市圈建设的另一重要节点。该片区规划面积15.47平方千米,将与江陵县联合打造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并围绕铁水联运谋划产业项目,成为以港带产、以产强港、以港兴城,打造新引擎、汇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全力融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荆州主攻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四大目标”,构建“一带一核、三区联动”的城镇空间格局,市辖区、江陵县、公安县、松滋市成为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范围。以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发展能级,强化关键节点的支撑功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城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培育小城镇集群,推动人口、资源和产业加速集聚。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荆州已成立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宜昌、荆门、恩施同题共答,编制完成《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宜荆荆都市圈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清单》,明确实施规划互接、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城乡融合、生态共治、创新引领、市场共建、民生共享等八大行动共21项重点任务,配套制定重要事项清单和重大项目清单,并按照项目制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快落地、有进展、速建成。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州日报记者黄思明陈丹孙杨) 荆门 努力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 锂电小镇龙井大道。时至立夏,万物繁茂。位于荆门高新区的国际能谷·锂电小镇规划片区官堰湖大道周边亦是千帆竞发,生机勃勃。 科荟路、明礼路旁,一排排现代化的钢结构厂房依路而建,亿纬动力、格林美、科达利、新宙邦等20多家锂电池头部企业扎堆排列。公路上、厂门口,一辆辆大型货车川流不息,忙碌地将锂电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交通大道上,不时有工程建设车辆驶过,交通大道明礼路至龙兴南路路段正在建设。龙兴南路是荆门高新区国际能谷·锂电小镇规划建设的一条东西向道路。位于官堰湖大道北侧的吴家湾变电站即将建成,该变电站对有效保障国际能谷·锂电小镇产业园用电需求至关重要…… 近年来,荆门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以商招商、补链扩群,先后引进新宙邦、恩捷、科达利等锂电上下游龙头企业落户,形成“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电芯制造——废旧电池梯级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和较完备的产业生态,一跃成为华中地区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进入2023年,荆门锂电产业更是好戏连台,捷报频传。 1月31日,荆门市政府与亿纬锂能等企业签署国际能谷·锂电小镇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亿纬动力等相关企业将新增产业投资201亿元,新建6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 及配套材料和物流项目。 2月1日,亿纬动力占地1000亩、总投资108亿元的60GWh动力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开建。亿纬动力常务副总裁周红艳介绍,超级工厂是国内单体设计产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明年底项目全部建成后,公司产能将达212GWh,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锂电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让荆门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滞后的短板一下子暴露出来。 “有产业无配套,产城脱节现象明显。”荆门市政府副市长、荆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掇刀区委书记周俊杰介绍,随着锂电产业倍增、厂区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滞后的短板日益凸显,制约了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如亿纬动力从一区扩产到11区,职工1.7万余人,但配套住宅、商业、生活设施严重不足,教育、医疗资源也较紧张。 荆门市和掇刀区两级组建专班,抽调精兵强将,正举全市之力打造国际能谷·锂电小镇。市委书记胡亚波实地踏勘选址,掇刀区主动与亿纬动力对接,聘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 1月31日,在武汉东湖之滨,荆门市政府与亿纬锂能等企业签署国际能谷·锂电小镇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为更好服务相关企业,荆门拟订锂电小镇产城融合建设方案,计划投资146.85亿元,力争用3—5年时间,将锂电小镇打造成“一流的锂电产业集聚区、一流的科技创新先行区、一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争创全国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 目前,锂电小镇一期控规已完成规划总图、分图设计;锂电小镇一期城市设计6月底编制完成。荆门高新区产城融合总体规划已完成资料收集和征求意见工作。汽车小镇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正在开展资料收集和中期调研工作,7月中旬编制完成。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门日报记者马大军) 恩施 打造州城半小时经济圈东支点 恩施市龙凤镇紧邻州城,快速通道金龙大道让集镇到城区金子坝街道办事处仅需20分钟,到最远的六角亭街道办事处也仅需半小时。据恩施州统计部门发布的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恩施州城常住人口超过83万人。 交通快捷、人口红利……这些优势让龙凤镇党政领导班子既振奋又担忧。2021年7月,镇党委书记程俊毅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主动拥抱城市红利,带动全镇跨越式发展。周末休闲到龙凤、农产品进超市、农民变工人。 于是,一系列人员、企业、资源全面对接州城市场,打造州城半小时经济圈东支点的行动在全镇铺开。 在水一方农庄距集镇仅数分钟车程。多年前,这里的人们种菜、种玉米,除了自家吃,就是用来喂猪。“挑到集镇也卖不到几个钱,还不如外出务工。”那时,村民王雁加入务工队伍。 2021年春节,王雁回家后到州城采办年货,便捷的交通令她感到惊讶。她决定留下来发展乡村旅游。 恰逢镇里扶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她流转了20亩土地,办起在水一方农庄。在这里,游客到田间采摘食材,到圈里喂养鸡鸭,到池塘边休闲垂钓……沉浸式的体验深受游客好评,生意越来越好。2022年春节前后,农庄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次,日营业额超过1万元,每月还带动周边蔬菜种植户、生猪养殖户增收。 在龙凤镇,像王雁这样从事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有200多户。乡村休闲旅游带来了人流,稳定的产业链离不开稳定的市场,产业链辐射的农户也 就有了稳定的收入。“这就是村镇主动拥抱城市带来的红利。”程俊毅说。 2月20日,在位于龙凤镇向家村的平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忙着将产品分拣、打包,预计半个小时产品就能送到商家店里。企业负责人黄廷安盘算着近期营收,今年前两个月每月产值均超过180万元。 公司以“黄氏薯片”“土家锅巴”等为拳头产品,依托靠近州城的地理优势,系列产品覆盖州城大部分商超、便利店。 稳定的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后盾。“这是乡村紧临城市带来的红利。”程俊毅说。 打造州城半小时经济圈东支点行动以来,龙凤镇的制造业、文旅业都享受到了发展红利,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月下旬,龙凤镇二坡村100余亩油菜花竞相盛放,“硒游二坡、赏油菜花、订菜籽油”活动更是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 与该村毗邻的吉心村发展果园500亩,朝气蓬勃的农业产业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支撑。 “吉心——二坡——大转拐”沿线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逐渐形成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以发展产业为核心,打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带动性和高价值性的生态产业,提升村民收入,不断完善中心社区配套功能,让村民安居乐业。 作为州城半小时经济圈东支点,龙凤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资源开发”“资产盘活”“服务创收”“股份合作”“产业带动”等融合发展新路径,闯出一条共富新路,集体“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村级集体变股东是龙凤镇做大共富“蛋糕”的重要载体。如今,龙凤镇村集体经济有了实质性发展:2022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580余万元,较2021年增长34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为让龙凤镇居民和企业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打造州城半小时经济圈带来的机遇,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交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频共振。”程俊毅说,龙凤镇必将成为新一轮产业、技术、人才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通讯员万丹毛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