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特别报道

第011版:特别报道

弘扬劳动精神 凝聚奋斗力量
——“洪湖工匠”“洪湖市职工创新工作室”风采展示③

    徐之善:专解“疑难杂症”的技能达人

    一大清早,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徐之善正带着他的团队进行设备检修。

    徐之善是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的设备部总工程师,曾先后在小港草席厂、造纸厂担任钳工、焊工、水电工等工作。2012年进入原洪湖市宏业水产有限公司工作以来,他在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行,逐步成长为多次攻破和解决工作中疑难杂症的“技能达人”。

    钳工是个技术工种,水平高低全靠经验积累。眼下正值水产品加工的有利时节,车间的设备密集、生产节奏快、设备运行频次高,日常检维修工作量大,徐之善坚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观点,不断在技术领域自我革新。为了让年轻员工少走弯路,徐之善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钳工技能传授给他们,他先后带出5名徒弟。在机械检修处,他总是冲在前面,边修边讲,不计个人得失,不论环境恶劣。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建立起一支10人的技术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计算器、一盏台灯、一块写满技术要点的白板……在工友眼里,徐之善不善言辞,而且有些腼腆,但一说起他在工作上的细枝末节,给人最深的印象总是认真严谨,头头是道。一旦遇到设备上的“疑难杂症”,徐之善常常一琢磨就是一整天,就是下了班,还守在车间里埋头苦思,反复尝试解决难题的方法。

    徐之善的团队主导了公司所有重大设备改造和设备引进项目,在2014年宏业新厂区建设、2015年宏业淡水鱼糜生产线搬迁、新厂区小龙虾生产线建设、2017年宏业水产3万吨小龙虾休闲食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团队累计实施大型技术改造23项,中小型技改100项以上,改造设备30多台(套),极大提升了公司自动化水平。2018年公司重组更名为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以后,他被任命为设备总工程师。他务实进取、虚心好学、乐善好施,处处透露着新时代工人的本色。

    刘贤明:“焊”出精彩人生

    一双妙手、一把焊枪,将一片片金属焊接成各种型号的部件……在常人眼中,这是苦活累活,但在刘贤明眼中,这是独属于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怀揣一颗匠心,用一根根焊条书写着焊接工匠坚毅与执着的精神品质,也“焊”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刘贤明1992年进入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焊工,每天与电焊、气体保护焊、氩弧焊打交道。矫直、打磨、组装、预热,看似非常简单,但要焊出好活儿并不容易。

    厂区生产车间内,巨大的行车缓缓地沿着钢架轨道搬运着正在加工的设备,车间深处不时飞溅着耀眼的蓝色焊花,这是刘贤明和同事们正在焊接那些“钢铁厚墙”。“刚拿起焊枪时,眼看着焊花飞溅,衣服被烫出许多窟窿,心里就会发慌,手也会颤抖。”刘贤明告诉记者,为了练习自己的臂力和平衡力,他白天黑夜都在练习手举焊枪,一招一式地学、一项一项地练,眼睛被焊弧灼伤过,皮肤常常被火星烧伤,身上的一个个疤痕见证了他一步步的成长。“有时候,连睡觉做梦都是焊弧、焊花。”他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由一名电焊学徒成长为烈焰“焊将”。

    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工件焊接出现问题,焊缝始终无法做到严丝合缝,致使内部焊缝无法焊接,让公司焊工们普遍感到头疼。别人都是说一说就罢了,刘贤明却给自己“找麻烦”,他利用业余时间各种揣摩、各种试验,针对这一问题,刘贤明开展了换热管与管板内孔焊对接形式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焊接经验及实验数据,并在实际产品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使用这种新方法,每焊接一台设备能节约几百元,每年能节约几十万元。”刘贤明说。

    “追求极致,干到最好,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匠心。”刘贤明说。匠心就像一把钥匙,指引着他开启了焊接技艺精进的大门。经过反复实践和磨炼,他熟练掌握了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技术,并创新改良了多种焊接方法,解决了不少焊接难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刘贤明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焊工快速掌握了焊接要点,公司焊工技术整体得到提升。

    汗水浇灌花朵,耕耘带来收获。经过几十年的自我挑战和突破,刘贤明从电焊学徒成长为公司电焊能手,并一步步成为分厂厂长,如今刘贤明获选第二届“洪湖工匠”。纵使荣誉光环闪耀,刘贤明仍坚持着他的焊接初心和工匠梦想。他说:“我喜欢学习,同时也会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练习,才能少走弯路,更快提升自己。”

    罗晓朋: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

    5年来,他坚守一线岗位,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从一名普通的维修人员,逐渐成长为一名精于公司特殊设备维保工作的青年工匠。他创造出独到的维保操作方法,使得国产设备完全替代进口设备,为公司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他用行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就是洪湖市一泰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公共服务事业部维修保障部主管——罗晓朋。

    罗晓朋,2018年加入洪湖市一泰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主要负责公司设备设施维修、定检与保养工作。每天对设备的“滴、跑、冒、漏”等异常现象进行原因排查与维护抢修。

    厉兵秣马、闻险而动,是罗晓朋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设备故障,罗晓朋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分析诊断故障原因,组织动员维修人员合作抢修,做好急、险、难突发故障抢修的落实和各工种的有机协调,罗晓朋常说维修不打无准备的仗,需要枕戈待旦。

    在罗晓朋工作时,他总是随身带着自制的维修配件专用包,包里经常放着轴承、润滑油脂、密封圈等各种配件,方便设备维修时随取随用。

    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是罗晓朋的工作策略。关于设备维保工作,他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感悟:看小病、防大病。润滑、传动、密封,这是设备运行的三大要素,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设备故障就消灭80%。

    在他的带领下,维修保障部每天进行设备巡检,周期性加注润滑油,密切监测设备振动、温度、电流等运行参数,设备故障率大幅降低,设备可动率大幅提升。

    勇挑重担、功成不居是罗晓朋的带队风格。设备维保过程中,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恶劣工况,率先出马的永远是他。2020年6月,洗消塔抢修,需穿戴厚重护具沿绳梯钻进6米多的高塔中作业,十分艰难,他出场打样,奋战3小时,顺利完成抢修任务。每年8月检修季,汗流浃背从反应釜中爬出来是他每天的常态,公司向他表示感谢时,生性朴实的他却说这是职责所在。

    刻苦钻研、推陈出新是罗晓朋的工匠精神。多年的工作中,罗晓朋秉承着勤学苦练、深入钻研的原则,不断地打磨着维修技艺。他熟练地掌握了该类设备的自主维修能力,大大提高了设备保障效率。在维修过程中,他还分析故障规律,总结维修经验,剖析设备结构,给设备选型提供宝贵的优化建议。

    由于业绩突出,罗晓朋连续三年被公司评选为优秀标兵。罗晓朋表示,作为公司特殊设备维修保养的探路人,公司智能升级、智慧转型的有力推动者,他将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夏安宁:让工匠精神照亮追梦征程

    30年如一日,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始终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坚韧执着、精益求精。他立足浮法成型岗位,不断刻苦钻研,他带队研究的一窑两线大厚度跨越浮法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而重要的岗位上,磨砺出不一样的成绩。他就是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六线成型工段长——夏安宁。

    夏安宁1994年参加工作,迄今为止在长利一线工作了29年,现为公司技师、六线成型工段长。立足浮法成型岗位近30年,他从公司浮法零基础到如今的一窑两线大厚度跨越浮法成型人才,依靠的是勤奋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取得新佳绩。

    因为浮法一窑两线生产特殊性,两条生产线拉引量调整要互相配合,为了保证主线薄玻璃的生产,夏安宁负责的六线生产线调整的频率和幅度都远远超过普通生产线。

    产品薄厚兼顾是国内外玻璃行业共同追逐的热点和研究目标。夏安宁常说“细节成就成败、细致处出真章”,锡槽密封、水包保温、改板工艺参数等等,他亲力亲为参与成型工作的每一件事,仔细研究成型工段中的每一件设备。2022年,公司根据市场要求,对六线支线的产品厚度做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努力研究调整工艺生产参数,最终实现了生产玻璃厚度从3.2mm到12mm全覆盖,公司单线厚度跨越最大的骄人成绩,全年共操作改板百余次,成品玻璃厚薄差在今年的每月评比中取得10次第一的好成绩。

    成型岗位是浮法玻璃生产最关键的一环,生产风险大、技术难度高,平时稍有不慎会引发生产事故。日常巡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很多事故的起因都来自安全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夏安宁常说细致处出真章,眼勤腿勤,多查多看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据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崔建群介绍,夏安宁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在每班的班前会上,他都会反复强调巡检质量,要求大家做到“一听、二看、三闻、四摸”,发现问题立即汇报,立即处理。2022年,成型部门提前预防,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做到无一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由于业绩突出,夏安宁多次获评公司标兵、能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夏安宁表示后期将继续立足岗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