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文化荆州

冬味腊香绿豆皮

    □ 张次文

    在家乡江陵县的美食里,“绿豆皮”是传统特产,它是我们农家冬季农闲时精心制作的绿色年货。每年冬至以后,正是农村各家各户腌制腊菜筹备年货的最佳时节。大家都赶着冬日里难得的晴天,将精心制作好的各类腊货晾晒风干收藏,以便春节期间与家人亲朋品尝分享。如果腊货制作得多,收藏好了的话,还可以一直吃到来年农忙季节。

    我本是湖南衡阳人,上世纪60年代落籍江陵县龙渊湖,自此,我有幸品尝到了颇有地方特色的绿豆皮。

    入冬时节,龙渊湖畔,苇絮飘白,北雁南飞,农家摊制绿豆皮的时节就如期而至。一如往常,我们家在能干的老伴儿指挥下,摊制绿豆皮的工作和其他人家一样,开展得井然有序。

    绿豆皮之所以称之为传统美食,自有制作它的传统工艺流程。首先,须将制作绿豆皮的原材料绿豆、大米用清水浸泡24小时,并淘洗干净。然后是磨浆,即用传统石磨将浸泡好的绿豆、大米一勺一勺磨制成精细的豆浆。这磨浆可是最耗费体力最磨性子的工序,这等活路自然非我莫属。老伴一勺一勺将绿豆、大米不停的往石磨里喂,我则不停地一圈一圈奋力推动石磨,豆浆便不停地往下哗哗流淌,直到三更半夜,满满一盆豆浆才磨完。此时的我早已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气喘吁吁。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灶火大锅里将磨好的豆浆摊制成豆皮。此时,我们一家三口按照老伴的吩咐各司其职:我的老岳母提前准备好干稻草把子,坐在灶门口专管司柴把握火候。老伴俯视大锅,将肥肉泡在烧得冒青烟的锅里擦上几把,立即舀上一碗磨制好的豆浆,贴锅一圈洒下,然后用大蚌壳将豆浆厚薄一致地涂抹均匀,待到一面炕至金黄色,则又翻转至另一面,随后起锅将摊制好的绿豆皮放在筲箕上,至此,一个绿豆皮成品制作完成。

    等到筲箕上积攒到五、六个时,便由我将它们端到堂屋准备好的案板上晾着,等豆皮不沾刀时,再将它们卷起来用菜刀切成一公分左右宽的条状,然后散开摊在簸箕或门板上。经过几个小时紧锣密鼓地忙碌下,绿豆皮终于摊制完工,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闻到满屋绿豆皮扑鼻的香味,一切劳累顿消。

    每次摊完豆皮,老伴都要留下几十个,送给左邻右舍的老人煮着或炒着吃。如有串门的乡邻好友,老伴总要热情招呼进屋,按其喜好口味精心炕制绿豆皮,里面或包糖或包葱花蒜苗杂胡椒,折成长方形,供客人品尝新鲜绿豆皮。这刚出锅的绿豆皮,金黄酥脆,透出一股清香,客人吃得有滋有味,直夸我老伴好手艺!

    次日清早开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各家门前都搭着架子,铺上竹垫子,晒着各类腊菜。有腊肉、腊鱼、豆腐干、萝卜干……当然少不了绿豆皮。

    偶尔,老伴给我煮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绿豆皮,碗面上有肉码,底下有荷包蛋,佐料香喷喷着实好吃!我和老伴每年回衡阳老家探亲,总要带些送亲人共同分享!他们大赞江陵特产,原汁原味的“绿豆皮”,更有一种特殊的湘鄂亲情!节假日儿媳孙辈回家看望我们,总说家里的豆皮吃起来味道格外香,对比在外面吃的“山珍海味”更美。老伴每年也为孩子们各自准备一份,让他们带回去与老乡、亲朋聚会,大家吃着家乡的特产,聊着乡情往事,思乡之情得以慰藉,彼此谊情更浓!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