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昌斌: 潜心钻研突破工艺技术瓶颈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曾昌斌在入职洪湖威弘鞋业有限公司生产工艺部四年来,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在理想追求上锲而不舍,助力企业发展。 洪湖威弘鞋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鞋及零部件设计、制造、销售。曾昌斌所在的公司工艺部门主要从事鞋面印刷logo、图案,包括设计制作到成型。他观察发现鞋面包边工艺生产效率低,交货的预期往往不能达到客户的需求。 本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执着,曾昌斌不断学习,从工作细节中发现问题确认目标,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突破工艺技术瓶颈,向同行请教,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曾昌斌常说,社会在不断进步,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将繁琐、效益低、能耗高、陈旧的工艺技术转换改进成简单、先进、效益高、能耗低的工艺技术,跟上时代市场,生产满足客户期盼的优质产品。 他在钻研自己业务的同时,也不落下团体共同进步。为了进一步拓展班组成员的知识面,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曾昌斌也会要求各班组成员利用班前会时间,对每天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交流,尤其对各班出现的操作偏差反复分析,提升职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虽有艰辛更有成就感,能给公司在创新上带来效益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曾昌斌说。 邓兆松: 三十余载“焊”卫匠心品格 个头不高,一身沾染了些许灰尘的蓝色工作服,搭配着一双深色皮鞋。他是一名技术工人,同时也是一位技术专家;他从一名普通焊工起步,实现了从工人到工匠的“人生蝶变”,他就是湖北力拓能源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兆松。 早上6点30分,邓兆松就已经来到了工厂,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提前一个小时到工厂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 在湖北力拓能源化工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生产工人们穿着工作服,一手持着防护面罩,一手拿着电焊焊接,焊枪喷出红色的焊花,发出有节奏的“滋滋”声。青蓝色的烟雾、滚烫的焊条、飞溅的火花,邓兆松已经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干了8个年头。 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时间紧,任务重的生产订单,邓兆松必然参与。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复盘昨天的工作情况,看看有无棘手问题需要处理;晚上下班回家,一头钻进焊接理论书籍中,常常研读到深夜。对于邓兆松来说,在岗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充满挑战的。 作为老一代的企业管理者,他与时俱进,多次参与公司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实践。2022年,邓兆松带领团队生产出国内整装交付最大型的硫铵饱和器远赴印尼。 几十年如一日,邓兆松的步伐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放慢。随着公司的生产订单不断增加,邓兆松的笔记也越来越厚。三十多年来,从普通工人、主操、维修工、车间主任到副总经理,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邓兆松也在一步一步地成长。 新锦龙生物基材料(湖北)有限公司程敦让工作室: 创新铸就企业辉煌 创新铸就企业发展“压舱石”,近年来,洪湖经济开发区新锦龙生物基材料(湖北)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以技术主管程敦让为主体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出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助力企业发展。 程敦让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当时公司刚成立,缺乏主打产品,导致公司效益一直提不上去。为了解决产品研发问题,新锦龙成立了工作室,全力研发新产品环氧大豆油E-20,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程敦让与同事一起,吃住在公司,不停地实验。 新产品经过初轮测试,决定投入生产,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需要反复提纯,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于是程敦让继续开始了艰难的研究。 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的实验,程敦让终于解决了新产品需要多次提炼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一次提纯便完成产品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环氧大豆油E-20的研究成功,让新锦龙有了主打产品,公司发展不断提速,新产品也间接提高了公司竞争力。 程敦让说:“环氧大豆油E-20的研发成功,为公司参与更高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为公司抢占高端市场,向食品包装材料、医疗材料行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环氧大豆油E-20的研发成功为程敦让工作室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新锦龙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工作室为公司分别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1亿元、2.23亿元和2.58亿元。 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让程敦让嗅到了商机,也为工作室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今年,工作室将瞄准环保新材料的研发,助力公司发展更上新台阶。 “现在国家正在推行碳达峰、碳中和,这也给我们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工作室将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研发环保、可再生(材料),完全替代高污染材料,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程敦让说。 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朱晓林工作室: 为企业创新增添动力 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朱晓林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8月9日,是武汉长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工作室,也是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三年来共完成实用新型科技专利10个、发明专利1个,为企业节约金额600余万。 创新是工作室的灵魂。朱晓林说,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吃苦耐劳上,更应体现在勇于创新和实践上。在工作中,他总是积极引导团队成员,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探讨创新措施与办法。过去公司一直主打建筑市场,即中低端市场,六线超宽超薄生产线则主打高档市场的制镜及光伏原片,放眼华中甚至全国,六线是为数不多能量产1.5mm高档原片的生产线之一。今年,工作室将以优化提高大吨位超宽锡槽成型及一窑两线超薄玻璃成型为主要技术攻关方向,严格按照公司三控两提的工艺方向,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作为攻关课题,工作室团队经过多个通宵的现场观察优化、参数设计换算、原始数据积累,现六线能在高质量连续生产的同时,切裁率能保持在约88%。产品覆盖高档银镜、光伏、仪器仪表、电子背板、汽车风挡等高端原片领域。 工作室三年来围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首先是一窑两线专利的衍生开发利用,该专利开发的初衷就是节能减排、稳定高产,主支线共用一个窑炉,以提高热利用效率;共用一套脱硫脱硝除尘,利于管理、减少基础投资;两线拉引量相互调节,制品覆盖面更宽、产质量明显提高。第二个是超宽锡槽,减少水电气耗、提高切裁率,效果明 显。第三个是引进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措施,稳定生产、降低作业风险。 知识永无止境,有压力才会去钻研。在劳动竞赛练技能提素质方面,工作室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青年骨干的目标,广泛开展技能比武,提升生产操作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设备维修骨干的技术水平。近年来,在朱晓林的“传帮带”下,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长利玻璃洪湖有限公司广大职工争先进位、学习技术、提高技能、创新创造的氛围分外浓厚。目前,“朱晓林工作室”成员共10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全国劳模1名、省部级劳模1名、市劳模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