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笔会

散文创作的另类表达

    □黄华斌

    6月8日中午,禁不住一种“诱惑”,还未从近两千公里长途跋涉的疲惫中恢复过来,我就带着两名老师直奔洈水镇,参加省作协的文学下乡活动。

    任蒙,文化学者,擅长历史散文。其人,我并不熟悉,其文,几无涉及。从讲座开场对主讲人的介绍中,始知他成果丰富,且影响很大。这似乎又印证了一个文学结论:创作成就决定地位。听完他关于《散文的难度与时代的高度》的报告,我竟有了想读其作品的冲动,当即给松滋市作协周卫刚主席悄悄发了个信息:省作协的赠书中是否有任蒙的著作?若有,请帮忙弄一本。

    因为耳目一新,所以心有所动。“散文,有着高贵的血统,代表着文学的高度,也代表着文化的高度。”一语惊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散文的这种崇高定位。在很多作家和一些读者的眼里,散文似乎很难与小说比肩。散文也因其小篇幅和大众化,常常不被重视和推崇。在很多人看来,散文创作,似乎不是一件具有什么高度和地位的事儿。但在我心存疑虑时,他对“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分析又让我不得不跟着他坚信起来。

    因为实践经验,所以心有共鸣。创作者谈创作,与一般的写作教学“味道”就是不一样。从“有闻必录”的游记散文,到“家长里短”的情感散文,再到“往事流水账”的怀旧散文,任蒙对当下各类散文文体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一针见血。“感动自己的,不一定就能感动别人。”这句话比过去常说的“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更有现实针对性,其意义在于警醒:散文写作面临“超越自我的难度”。

    因为通俗实在,所以心有触动。“散文中必须有自己,而且是真实的存在。”这话直击当下一些散文创作的“虚浮”之风和“越界”之举。“拿出吃奶的力气写好平常事物,写出深度。”意在纠正当下一些散文创作刻意追求高大上的素材,而忽视平凡生活典型细节的功夫。

    因为思想深刻,所以心有所信。任蒙说,好的散文是“思考”出来的。在听其举例的间隙,我抓紧在手机中查阅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一篇篇,一段段,字里行间弥漫着思想的芬芳。坐在我身旁的关老师悄悄说,他的语言文字很有点余秋雨的风格。

    关老师的评说引起我的共鸣,但我又似乎感到任蒙不同于余秋雨。他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文化,是历史,是人物,但多一些思辨的气质,诚如他自己所说,是“发散性思维”。比如,这样一些“金句”:“大海的呼吸有多深,它的浪就有多高。”“很多人都想用双手改变命运,但命运总是千篇一律地改变了他们的双手。”这些语言,充满了哲学的智慧、隽永。为什么各地有那么多的教学机构在中高考语文试题中采用他的散文?我想,答案正在这里,语言的精妙和思想的深邃。

    因为格局宏大,所以心有敬意。“情怀重于技巧。”厘清散文创作的“道”与“术”,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格局的情怀。回想起任蒙的人生经历:高中生,教过书,当过兵,成为领导干部,却一刻不忘文学创作的初心,始终追寻着散文创作的“时代高度”。任蒙说,文学创作重在“无师自通”。其实,“师”无时不在,在生活里,在所处的时代,在自己的心中,在思辨和思想的过程中。

    感谢任蒙,一场关于散文创作的另类表达,直抵我们的心灵。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