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约记者 陈玲 卢贻斌 通讯员 张绍军 张轶 市公安局、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联合巡江。 “一江贯东西,两河穿南北,版土分八块,四面都是水”是石首市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自长江禁捕以来,石首市公安局、石首市农业农村局紧盯全市90.3公里长江岸线以及境内其它重点水域,严打各类非法捕捞的违法犯罪行为。2020年以来,全市共办理非法捕捞案件45起,打击处理78人,其中打掉团伙7个,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公安报等媒体上百次进行了报道。 全面宣传“零盲区” 石首是著名的水乡,渔业资源丰富,渔业文化历史悠久,多年来形成靠水吃水态势,全市分布既有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也有到处以江鱼菜招牌为主的活鱼馆。长江禁捕事关不少群众的切身利益,石首市公安局、石首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充分发挥公安和农业执法职能作用,联手开展禁渔宣传活动。经常性深入市场、社区、村和江边,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利用新媒体和“面对面”宣传等形式,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和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自觉性,营造教育引导“不想捕、不能捕、不敢捕”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禁渔观念深入人心。对退渔上岸的群众,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参加到护渔队伍,共同参与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形成共识和合力,使其由“打渔人”变成“护渔人”。 部门联动“零推诿” 禁渔必须紧盯做到江面无渔船、江中无渔具、江边无捞捕、市场无江鱼“四无目标”,石首市公安局、石首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等部门协作配合,全面开展清江、清岸、清船、清网、清鱼“五清行动”。针对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规律特点,紧盯重点水域、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对水产品交易、涉渔餐饮、渔具销售等重点行业场所,常态化组织力量开展“联巡、联查、联打、联治”,清理含“长江鱼”“野生江鱼”等字眼的招牌42块,菜单104份。通过完善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全面形成“长江大保护”齐抓共管整治合力。截止目前,已没收违法捕捞“三无”船只39艘,电捕装备13套及其它网具、“地笼”、拖网以及违规钓具200余套。 立体防控“零空白” 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就是古代云梦泽的一部分,现为长江中下游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湿地,有“绿色宝库”之名,这里建有豚类和麋鹿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在故道非法捕捞,很大程度会对国宝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石首市筑牢防范堡垒,扎实推进“清江”行动,投入专项经费2130万元,更新前端监控设备和巡逻防控、执法执勤用车及热成像夜间无人机、水上巡逻执法等装备,新增长江沿岸视频感知源探头275路,石首市公安局、石首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与相关部门和保护区通过构筑“白天+黑夜”“明察+暗访”“陆上+水上”“人力+科技”多位一体的巡防体系,实现立体化、多样化、常态化24小时防控,预警、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大限度压缩非法捕捞空间。5月29日,横沟市镇四青年想去长江打鱼,用来寻求刺激和打发时间,谁知他们赶到故道网一下去,便触动了预警机制,民警快速赶到,四个嫌疑人在撒网捕鱼的同时,也把自己网进了“法网”。 打击整治“零容忍” 为严打非法捕捞犯罪、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石首警方及石首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紧盯“捕、购、贩”等环节,全链条摧毁犯罪网络和窝点,坚决斩断非法捕捞地下产业链。石首市公安局侦办的余某权非法捕捞水产品案被公安部列为“长江干线水域突出治安问题综合整治工作”督办案,该团伙在禁渔期内昼伏夜出,在洪湖市一带非法捕捞螺蛳996吨,牟取暴利180余万元。该案捕捞螺蛳数量之大,判决被告人数之多,赔偿生态修复费数字之高,在全国同类案件中实属罕见。嫌疑人刘某喜、任某良在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使用电捕鱼装备,非法捕捞包括鳜鱼、刁子鱼、红眼鳟、红尾鱼在内的渔获物共计17公斤。该案被公安部列入破获的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典型案例。 石首地跨长江两岸,水韵石首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资源,也对石首公安、农业部门护江赋予了更大责任。石首市公安局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部门协作联防联控,精准有力斩断非法捕捞犯罪链条,助力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让百姓享受到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生态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