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更好发挥思想课的关键课程作用,直接关键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当前大学生大多为网络原住民,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思政课要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就必须抓住新媒体的特点,让新媒体赋能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无论是教育还是媒体,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是网络安全的根本保障。新媒体能否赋能思政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媒体自身传播的内容。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物理限制,如传播边界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地理限制,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体版面或播出容量的限制,传播量突破了传播媒体印刷术和时长的限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强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调要始终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只有坚持党管媒体,才能保证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为思政课赋予更强的手段和内容支撑。 积极引导正向利用,变被动为主动。当前的学校教育大多将新媒体看作学习的障碍,且在当前的许多个案中,确实表现出学生沉迷于网络耽误学习,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但是,当代青少年本身就是网络原住民一代,让其完全脱离网络和新媒体几乎不可能,只能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帮助学生构建美好未来价值认知的思想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有节制地使用新媒体,正确利用新媒体,在课程上利用网络资料,丰富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有用信息,塑造正确价值观。 坚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高地。“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新媒体已然成为青少年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必须主动出击,抢占网络地带,利用新媒体积极主动宣传正能量,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是一门兼具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的课程。思政课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育,还必须进行课外思想引导,积极主动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宣传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紧扣新媒体特点,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其宣传呈现碎片化、时效性、轻传播特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的本质明确了教学是教师最主要责任,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都应该坚持教学为本;明确了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政课的本质是思想教育。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必须紧扣新媒体的特点。首先,将“厚理论”与“轻传播”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学生听得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将大理论与小问题相结合,结合碎片化的特点,将思政理论分解为一个一个小问题,再将小问题串成一个大理论。让学生既愿意去学,又能够在系统学习中形成理论思维。再次,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思政教师要结合新媒体时效性特点,善于运用课本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特别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思政课必须直面科技发展,运用好新媒体,用先进的理论鼓舞人,用鲜活的案例感染人,使思政课既能走“心”,又能走“新”,真正达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的,更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