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记者佘海艳 王子瑶 通讯员毛晖 邓传林)连日来,细心的市民发现,城区部分电动自行车悄然“换装”,不仅重新上了牌,还使用了不带线缆、摘盔断电的“智能安全头盔”。这意味着,我市对共享电动自行车管理越来越规范,市民佩戴“智能安全头盔”方能实现正常骑行。 7月5日,在荆州区学苑路某大院内,几百辆“楚嘟如翼出行”共享电动自行车整齐排列,等候核验上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一大队民警从合格证、整车编码、车辆外观等方面,对共享电动自行车进行全面核对,查验合格后,“一站式”完成登记与号牌发放工作。 这些车辆除了重新安装号牌外,还统一配备箱式“智能安全头盔”。记者现场扫码,尝试不佩戴头盔骑走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时,发现车辆不能启动。当戴好头盔并旋转把手时,车辆立即发出语音提醒:“车辆已通电!” 自共享电动自行车进入荆州以来,为市民选择低碳、绿色、环保出行方式带来全新选择。但在共享电单车运营中,原有的线缆式头盔安全性能不高,且丢失、污损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雨天时头盔很容易积水,造成骑行人员不愿意佩戴头盔,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隐患。 “智能安全头盔”与普通头盔看似无异,实则通过3C认证,头盔内置芯片,与车辆组成一个小型物联网,通过内部通信可实时识别用户是否取用头盔,并且有防盗作用。如果车辆检测到驾乘人员没有佩戴头盔,就无法启动骑行。 今年3月1日,《荆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未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上牌,不得上道路行驶。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经营者应当加强车辆安全检测维护,随车配备安全头盔。同时,驾乘人员均应佩戴安全头盔,否则企业和驾乘人员都将面临处罚。 对此,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积极对接辖区共享电动自行车负责人,梳理城区车辆数量,上门为企业服务,定制专用号牌,根据不同公司设置共享电动自行车号段;市城管执法委对6家共享单车运营商的19000辆陆续开展更换“智能安全头盔”行动,计划8月15日前完成所有新头盔安装和配套单车新系统上线工作。 “智能安全头盔”进一步提高了市民文明交通、安全出行意识,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市民,骑车时要主动佩戴安全头盔,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安全文明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