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广春 文化传承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命运,关乎地方高质量发展。如何守正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走进百姓,创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文化,更好地造福于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前不久的《瞭望》新闻周刊两篇文章,《湖北荆州:千年古城何以“楚楚动人”》《荆州城市名片“借节出圈”》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荆州如何让文化事业与产业双向奔赴的背景、成因,总结了其路径、措施和成效。 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在文化传承中有过“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有过传统文化还能活多久的迷茫,有过损兵折将的挫折,但强大的文化自信使得其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着眼于文化力量转变为发展能量的宏观思考,着力于资源集聚、方案集成、活动集中的中观谋划,着手于产业思维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微观推进,让千年古城“楚楚动人”。 两篇文章,角度不同,主题相同,给读者一个痛彻的领悟,就文化抓文化越抓越难,跳出文化抓文化越抓越大。走在荆州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文化,耳目一新的是发展,刻骨铭心的是创新,古城面目呈现出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城市街头洋溢着创新风光,市民脸上写着怡然自得。 荆州是如何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文化传承发展之路是如何走的?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透彻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用产业思维抓文化事业,能够破僵局开新局,为我们提供了示范。 同样是做文化工作,有的地方风生水起,事半功倍,有的地方捉襟见肘,事倍功半,根本在于有无产业思维。荆州可贵之处在于,把握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用产业思维抓文化事业,一切以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人民追求为出发点,下决心在供给侧上求突破。他们算投入与产出的大账,图日后的辉煌。一切有利于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力量,都汇聚在荆楚文化的打造上。 在繁荣文化事业中发展文化产业,这也是荆州“种豆得瓜”的意外之喜。荆州人以创造历史礼敬历史,当代的楚文化、未来的楚文化,如何发展不落俗套、不走老路,是他们的首选项。作为中国地级市“十佳博物馆之首”的荆州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别具匠心,沉浸式体验设施让人流连忘返,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投资30亿元的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将激光多媒体、立体特效、微缩实景、真人秀等表现手法与历史文化故事精妙融合;《楚乐》《屈原》等多个故事性与感染力交融的项目,成为经久不衰的爆款;以“楚韵”“楚耘”“楚艺”为主题的园博园,展示了新时代荆楚园林的水乡特色和文化特质,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化产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