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评论员 曹歌 近日,各地开展电动车整治活动,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然而,在治理过程中却遭到不少“吐槽”,甚至是对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意缺失。作为涉及民生的议题,还是要听听群众的呼声,寻求合理解决方案,否则难免脱离实际、不接地气。 对许多市民而言,电动车是出行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城市边缘、公共交通不便的人们。电动车价格低廉、便捷、低碳环保等优点,是许多家庭的首选出行工具。在治理电动车时,首先要考虑电动车的“家庭地位”,关注其在民生方面的价值,不能“一刀切”。要了解电动车主的需求和关切,才能使政策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达到“叫好又叫座”。 自燃、交通事故,安全问题是电动车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事实上,许多电动车事故的发生,并非完全源于电动车本身,而是由于道路交通秩序不规范、驾驶员行为不当等因素。因此,在治理电动车时,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想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电动车管理涉及到的问题众多,如充电设施不足、安全隐患、不合规行为等。群众的反馈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综合施策,改善电动车管理的不足之处,让群众感到管理是对他们的“爱护”,而不是“管束”。 “能买不能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槽点”。电动车管理要“标本兼治”,要加强“下游”的管理,更要加强电动车市场“上游”的规范。目前,电动车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以次充好。因此要在监管上下力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生产销售环节,确保市场准入门槛,保证消费者购买到合格的产品。同时,要消除消费者认知的偏差:有些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时,可能对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不足,导致购买了不符合规定的产品。这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和媒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在治理电动车问题时,相关部门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群众的角度,多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呼声,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和符合公众利益的电动车管理政策,既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又满足民生需求,实现电动车与城市和谐共生,让电动车成为群众生活的美好助力。当然,电动车驾驶员在骑行时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规范停放,不给城市道路“添堵”,不给他人“添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