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文化荆州

楚沥茅香醉古今(下)
楚酒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及其利用路径探析

    □ 刘玮 张卫平

    舀酒、量酒用具。楚酒用具,主要是舀酒、量酒的酒器。从材质来看,舀酒勺主要有青铜和漆木器两种。比如,1978年从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的彩绘三角云长柄勺,长92.5厘米,柄宽7.5厘米,斗高7.5厘米。木胎,斫制。柄与斗为整木制成,呈扁圆状,较厚重。长扁形柄,斗较浅。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绘花纹:口沿外为绹纹,柄的正面绘三角云纹、卷云纹,柄的两侧面绘单线云纹。楚国的酒漏斗也十分精美。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漏斗,全器由漏斗、器座两部分组成,漏斗为三角锥体形,尖底,底有12个镂孔作为过滤之用,器座形如一卷曲卧伏的怪兽,兽颈为一长杆,兽嘴衔住漏斗一角。全器纤细光素,通高88.5厘米。考古专家认为,此类形制、用途的青铜器为过去所未见。三是量酒斗。20世纪80年代从荆州九店617号楚墓出土的葫芦斗,是用细长葫芦制作而成,长19.3厘米,斗径约5.2厘米。呈半球形斗,圆口,长柄中空,近尾端向一则弯曲,上有两孔,柄端圆空。以上三件,都是非常珍贵的舀酒和量酒的用具。

    温酒、冰酒用具。在楚地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两套形制、纹饰相同的大型冰酒器具——铜鉴缶,这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冰酒用具,是一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楚系青铜酒器。缶由方鉴和方尊缶(即盛酒的壶)两部分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正中,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两套鉴缶分别重168.8公斤和170公斤。鉴缶的制作可谓匠心独具,精美异常。外面是一个大方鉴,内套方尊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入冰块,壶内装酒,冰块使变得清凉可口。冬天又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方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温酒器。这也印证了屈原《楚辞·招魂》里“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有关楚人好饮“冰冻甜酒”的记载。

    酒具盒。楚人为了方便出游时饮酒,特制了一种携行方便的酒具盒。这类酒具盒,为楚国漆器的典型器物。为了方便携带,酒具盒通常都设计有伸出的木柄,木柄周圈有系绳的通槽,以便于捆缚。比较典型的有,200年从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彩绘猪形酒具盒,此盒形体大,保存好,整器呈椭圆形,由盖与器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雕有一个猪头,为长圆嘴,眼睛圆鼓,角上盘,耳后立,在其头部有四个铜环嵌入盖内作捉手,身下有四足;其眼、眉、角、耳部均为浮雕。木胎,雕制辅以挖制。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彩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宴乐、狩猎场景。此盒长64.2厘米,宽24厘米,通高28.6厘米。出土时,器内装有数件漆耳杯。这种造型的楚国酒具盒,是楚国髹漆木雕风格实用器物的代表作,迄今仅此一件。

    楚地出土的西汉漆器酒具,在造型艺术上又有新发展。荆州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鸟云纹耳杯盒,整个盒的内外均近椭圆形,平底,盖顶隆起,造型别致;盒里空间恰好出竖置10件对扣的漆耳杯,比先秦耳杯盒平置耳杯更可充分利用盒里的空间;盒外有繁丽的彩绘花纹。构思巧妙,更注重实用,造型也显得美观大方。

    楚酒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献、传说与实物辉映下的楚酒文化,不仅仅是静态的(地)展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能够动态地复员历史,能够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楚酒产业发展的轨迹,特别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这种数千年延续与传承的特殊文化。

    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楚辞》中的酒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浪漫主义是《楚辞》的灵魂。酒文化渲染了《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烘托出《楚辞》中绚丽的词藻、神奇的幻想和空灵的意韵。

    从古墓葬、古遗址中出土的酒器、酒具,与古酒酿造配方、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楚人酿酒、贮酒、用酒、饮酒的完整体系。楚系墓葬中出土的酒器酒具,不仅折射出先秦时期荆楚大地上酒文化的淳厚绵长,更成为研究楚酒文化的重要支撑和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古朴光华,而且鲜活地多方位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续写古酒传奇,继续创造着历史。

    世界潮流的“引领者”

    楚国的苞茅缩酒是楚国重要的祭祀仪式,也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和酒文化的宝贵遗产。楚地盛产苞茅,即“灵茅”。楚人祭祀时,用“灵茅”辅以细沙滤酒,酒便得以纯净圣洁。《禹贡》中就有中原王朝命令楚人进贡苞茅的记载。如今,苞茅缩酒的仪式已成为楚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韩国则在每年一度的江陵祭中,几乎延续了楚人的2000多年前的祭祀方式。

    以巫祭为主的祭祀是韩国端午祭的重要内容之一,巫祭中酿神酒的仪式几乎是楚人重要习俗“苞茅缩酒”的翻版,惟楚人独有的祭祀神灵之俗,在韩国江陵却原原本本地保存着。韩国现在的祭祀方式是,制作神酒时,先将菁茅、酒曲和米饭搅拌在一起,使米饭发酵成酒,然后用菁茅滤酒,再将滤过的神酒装入陶瓶内,瓶口系上菁茅,用于祭祀。由此可见,楚人的“苞茅缩酒”至今仍在海内外某些地区流传并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酒俗文化的“活化石”

    楚国苞茅缩酒遗俗,并非仅存于韩国,在湘鄂西北的苗族中也存在着已经变异的缩酒遗俗。同时,苞茅缩酒这一古老而神圣的仪式,至今仍保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公舞”之中。端公舞又叫“扛神”“做枯斋”,是从楚国流传下来的巫傩祭祀舞蹈。这一民间祭祀舞蹈,被誉为楚文化的活化石。

    这个起源于楚国的巫舞,从古代楚国流传至今,仍保持着较原始的形态,至今流传在湖北南漳、保康、谷城一带,被誉为“原汁原味”的楚文化“实物”,是楚国祭祀文化和酒文化的“活化石”。不过,“苞茅缩酒”既与《端公舞》有关,又游离于《端公舞》,是一个独立的歌舞场面。独立成篇的“苞茅缩酒”,在歌舞演奏和神圣的祭祀仪式中,充分展示了楚人“苞茅缩酒”的遗俗。

    楚酒文化的利用路径探索

    楚酒文化所表现的酒文化元素以及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极具产业开发价值。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古名新用

    千百年来,在历代诗人的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酒名。两湖平原许多酒企更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从诗句中“抠出”酒名,用全新折技术与配方,生产并培育出中国名酒。比如,荆州的“白云边”酒。“白云边”得名于素有“诗仙”“酒仙”之称的李白的诗句,其诗为:“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丰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产品品质,使“白云边”荣获“中国白酒工业十大竞争力品牌”,多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口感好酒”“全国十大文化名酒”“全国十大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古方新酿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内发现“古酒”之后,国人仅仅只是沉湎于中国酒历史悠久的喜悦之中,而美国特拉华州的“鱼鲨头”酒厂却巧妙地将古老工艺与当代人的需求融为一体,用中美科学家“破解”的9000年前贾湖古酒的配方,开发了一款新的啤酒。而湖南数家酒厂,在研究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养生方》的基础上,用科学家破解的古酒配方,生产出西汉养生酒。

    这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楚酒文化遗存的文化意义与产业发展的价值;说明了传统的东西只要经过科技创新,就能转换成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新产品。因此,传承与创新,才能让中国古老、独特的酿酒工艺与酿造技术换发青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酒产业发展优势。

    古酒新产

    历代诗人,特别是唐代诗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吟诵两湖名酒的不朽诗篇。如今,诗句已成绝唱,名酒不见了踪影。比如,唐代诗人韩愈《感春四首》中的江陵名酒“抛青春酒”。他在诗中写道:“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据史料记载,唐代江陵以“抛青春酒”最为驰名,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等,都曾在江陵此饮过“抛青春酒”,并留下赞酒诗。其中,以杜甫的“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最为脍炙人口。这些,都是重新生产“抛青春酒”的文化背景与品牌力量。

    总之,丰富多彩的楚酒遗存与楚酒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考古发掘与研究,进一步印证了文献资料的记载和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楚酒文化遗存和酿造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业发展的活化石,是我国流传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并赋予新的内涵应是两湖平原酒业发展的方向。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今世界,是文化引领消费的时代,两湖平原需要借助历史文化塑造形象,酒产业的发展需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搭乘世界文化遗产的快车,让古老的楚酒文化与前沿时尚“结盟”。因此,两湖平原应当在保护与传承楚酒文化遗产上下功夫,用中华民族的国粹去“征服”整个世界!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