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01版

强“筋”活“脉”阔步行
——公安县“红色头雁”领航村集体经济发展走笔

    □记者佘海艳 彭诗静 特约记者夏峻 通讯员刘忠

    仲夏时节,站在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极目远眺,一片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向远处延伸。

    村民蔡重庆站在宽阔的田埂上,用手机拍下这一场景,并发到朋友圈:“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田里拖拉机进不去、收割机转不开了!未来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蔡重庆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得益于公安县边探索边积累经验,迅速扩大试点,在麻豪口镇黄岭村推行“小田改大田”模式。

    “小田改大田”是公安县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的一个缩影。2022年,公安县集体经济百万收入村达11个、过50万元的村达41个,所有村收入均突破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比上年增长7.9%。

    如今,公安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强村富民、振兴乡村的步伐迈得坚实有力。

    田成片了人心齐了

    与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蔡重庆怎么也想不到,40多年前立下“生死契约”分到的责任地,如今又被“整合”起来。

    走进麻豪口镇黄岭村五组,黄崇公路南面,几辆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零碎的“小田”消失,整片的“大田”已具雏形。

    “你们看,这块刚平整出来的农田就是我的,准备发展虾稻田。”公路边,几位村民正围观讨论。

    同样的坐标,“整容”前还是另外一副模样。

    “以前我的7块‘巴掌田’又小又散,最远的2块田相隔1000米,农忙时出钱租收割机,别人都不愿意来。”指着南边田埂的尽头,蔡重庆感慨:“原来的农田中间高、两头洼,老天爷赏多少收多少,这一整,可漂亮多了,排灌水、机械化种植都很方便,让人省心。”

    天气虽然炎热,蔡重庆却干劲满满。身板结实的他,一边在地头开沟放水,一边要妻子赶紧联系无人机手明天撒谷芽。如今,家门口即是整合后分配到手的共计40亩的2块“大田”,一面靠公路,解决运输问题;一面临水源,解决灌溉问题。“田变好了,凭我们多年发展稻虾产业的经验,今后的收入肯定会大幅增长。”蔡重庆边忙还边与相邻田块的农户盘算起“收入账”。

    黄崇公路北面,一块块齐整宽阔的水田里,青绿色秧苗已冒头。

    “以前这里是东埋西葬的土坟,还有居民房前屋后的小块自留地,影响村貌不说,也种不了多少粮食、蔬菜。”谈起黄岭村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龚道平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我们是率先推行‘小田改大田’模式的,我们村所有涉及面积的地块是2840块,整治之后,可以把全村的土地地块浓缩至700块以下,群众的满意度也很高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什么、怎么干。公安县麻豪口镇积极探索,采取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模式,在黄岭村蹚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一户一田,“巴掌地”变“规模田”。一季水稻、一季龙虾——虾稻共作、种养结合,让村民增产增收。2023年,黄岭村村集体收入预计超百万元。

    如今,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昔日的低效田、碎片田、撂荒田变成高产田、希望田。今年,该项工作在沿崇湖流域的黄岭村、麻口村、鹅港村、荆丰村继续推进,不仅让每一寸土地真正成为良田,还新增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

    负债清了群众乐了

    推进村集体发展,关键在“头雁”。

    在公安县,像龚道平这样的“能人”书记还有不少,白展平就是典型代表。

    59岁的白展平,是少有的“一肩双挑”的2个村党支部书记。

    2020年,他到狮子口镇景阳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前,他在县内一家国营农场工作30余年,曾担任农场总支副书记、副场长。到景阳岗村后,白展平仅用一年时间,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目标。2021年11月,他再次接受组织的重任,兼任该镇横堤子村党支部书记。

    和景阳岗村相比,横堤子村当时的情况更棘手。

    土地流转出去了,村民却收不到流转费,村集体负债270余万元,村里两年换了3任党支部书记,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纠纷不断。

    村子穷、人心散,村集体经济发展从何谈起?

    “横堤子村和景阳岗村田地相连,土地资源相近,产业发展也相通。”白展平从村“两委”班子配备着手,改善生产条件,召集合作社的承包户开会,提出“不交钱就交田”,解决了村民土地流转费被拖欠的问题,明确了“化解矛盾、激活资源、实现增收”的村级发展方向,统一了全体村民的思想。   (下转第2版)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