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要坚持市级抓协调、县市区抓落实,按照“二级单元定底线、三级单元严管控、四级单元重实施、五级单元治末梢”要求,构建上下贯通、一体落实的工作格局,谋定快动、蹄疾步稳,奋力绘就江汉平原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山水人城和谐共处的秀美画卷。 守底线,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流域片区,明确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物安全等安全底线,分区分类建立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因地制宜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大流域规划,小流域治理。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半年打基础、一年见成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乡村绿化美化,实现“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坚持共同缔造、共建共享,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创造更加生态、更加安全、更加富足的美好乡村生活。 稳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紧盯生产这个基础、加工这个重点、科技这个利器、品牌这个关键,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强引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树牢“工业优先”意识,实施产业链协同发展、技改提能强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绿色智能引领“四大工程”,让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增长发挥主引擎作用,带动提升“四化”支撑力、驱动力、融合度。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存量变革”,加速构建“4311”现代产业体系。狠抓招商引资,加速“增量崛起”,推动项目数量、质量、体量“三量”齐增,实现开工率、投产率、到资率“三率”齐升。坚持创新驱动,谋求“变量突破”,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工业发展“关键增量”。 补短板,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共建宜荆荆都市圈,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努力将荆州打造成江汉平原回归创业就业置业首选地。 赋能量,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推动数字产业化,聚焦产业数字化,开展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智改数转”试点示范企业。 扬优势,主攻“四大功能目标”。发挥农业基础优势,打造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发挥沿江区位优势,打造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打造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发挥水乡古城特色优势,打造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