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综合新闻

打造学术高地 激扬思想动力
——聚焦第十一届荆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果系列报道之一

    荆州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34项)

    □记者伍丹 见习记者肖丹 通讯员邓南友

    编者按:荆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市社会科学领域唯一的市级政府奖励,主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检阅和展示。第十一届荆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自2022年5月启动以来,共收到申报成果84项,经严格审校,符合参评条件的成果共74项。经层层评审,共评出34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9项。

    即日起,本报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从学术研究、咨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本届社科奖成果进行宣传,敬请关注。

    荆州是科教资源大市,拥有科研院所300多家,高等院校数量在省内仅次于武汉,这为建设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夯实根基。而荆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社科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十一届荆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历史考古、楚文化传承弘扬、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市学术研究最高水平,展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社科答卷”。

    学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届优秀成果奖评选出一批充满学术情怀、学术坚守、学术定力的精品力作,其中不乏社科界‘天花板’项目。”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本届社科成果奖评委周中林介绍。

    本届社科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楚国黄老学研究》,是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文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该著作将黄老学的起源追溯至商末周初,且首次揭示了黄老学的源头“黄帝之道”的形成与传授过程,明确黄老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当今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界的研究、阐释、交流与传播。

    荆州是文物大市。2018年年底,荆州胡家草场墓地M12发现4546枚西汉简牍,内容包含岁纪、历、日至、法律文献、日书、医方等多个方面。这批被誉为“百科全书”的简牍轰动全国。

    为给楚墓考古研究、文献研究和古史研究提供资料,荆州博物馆给这批简牍“立传”,发表论文《湖北荆州市胡家草场西汉墓M12出土简牍概述》。该成果获本届社科奖一等奖。

    除文化研究外,《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农民培育研究》《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地方人大在市域治理中作用的建议》《健康中国建设中慢性病防治体医融合的试点经验、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等系列聚焦现代农业、医疗健康、教育、法治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脱颖而出。

    地域文化展现新繁荣

    楚人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泽被百代的荆楚文化。近年来,我市楚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市社科联每年在荆州智库年度研究课题中立项10余项楚文化课题。《郢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研究》《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及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打好楚文化牌提升楚文化影响研究》等课题通过研究楚文化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做好传统与时代融合文章,为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本届社科成果奖,我市社科工作者坚持以“出精品、有价值”为学术目标,加强了对地域文化的持续性关注与研究,社科专家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宏阔的学术视野、翔实的学术史料,产出一批“首作”“新作”。

    荆州文化通史——《荆州文化简史》,全书60万字,按照时间年代顺序,详细讲述了“荆州”之名的由来、荆州的地理背景、荆州建置的历史变迁、荆州文化的主要特征,真正打通了城市文化史脉,为荆州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文化兴事提供了坚实学术支撑和史料依据。

    荆州著名地方志文献《江陵志馀》首部校注排印本——《江陵志馀校注》,全书约40万字,以道光四年刻本为底本,校正了许多沿袭已久的讹误,是《江陵志馀》300多年来首次出版的校注排印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本届荆州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出的一批扎根荆州土壤、讲好荆州故事的优秀成果,体现了荆州学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的文化气魄,为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贡献社科力量。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