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江津笔会

第007版:江津笔会

暑后的乡村

    □李河新

    酷暑的风踏着热浪穿城而过,早霞的光辉落在小村的屋顶,天蒙蒙亮,农人们已经下地了。玉米,花生,葡萄熟了,金黄的刺眼,麻雀、布谷鸟、斑鸠、喜鹊乐翻了天……这一切都变成了我驻村的日子!

    相对小暑,大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尽管酷暑炎热,这几天全乡正在开展着人居环境整治,村里落实村容村貌长效管护机制,实行“门前三包”,要求农户院前院后卫生整洁,乡里定期组织卫生环境检查,开展“五美庭院”评比活动。村干部乔粉妹子扎着头巾,带着保洁员们一起清理着坑塘的垃圾和残垣断壁,洗刷着户外小广告、乱涂乱画墙壁,入户清理着农作杂物、散养圈舍等临时搭建物。嫁给城里白妞说,每次回村看到街道路面整洁,排水畅通,前街后巷井井有条,父母们喜笑颜开,心里特别的舒畅。

    “新哥,今天外地车来收葡萄,我摘几串给你尝尝。”风尘仆仆脱贫户大展哥来村部了。

    我推辞着说忙了一年,挣点钱不容易,拿回家让孩子们吃。

    “前段时间,外孙女想去技术学习,你可帮了大忙,吃点葡萄算啥?”大展把葡萄往桌子上一放,拔腿就走。

    阳光直视着平坦的水泥路面,路边两排观赏的桂花树、石楠,那是开春种的,已经郁郁葱葱。爱好八卦的老王哥说要是再种上翠竹,那就锦上添花“主贵”。平时,街面上是很冷清的,只有在清晨或午间的闲暇,才能看到一些穿梭的身影。上了年纪的老毛哥,等太阳把西墙的身影拉长,和几个年迈的老哥凑一起,悠闲观望着外来的行人,漫无目的闲聊着,或者蹲在雨伞大的槐树下,面红耳赤地争论着走棋。

    火红的太阳,晒在身上有点火辣辣的,年迈七十的白婶和老伴拔着花生,双手也会渐渐地不听使唤,钻心地疼。这时候,地里浇玉米地老大和媳妇忙完了田里的活,也赶来帮她一起拔花生。人多力量大,个把时辰,田里花生秧散落了一地。

    等到花生运到村部的广场上,哥嫂们就让母亲在一旁歇歇,他们就把花生一颗颗摘下来,用粗眼的竹筛顺着微风把泥土和枝叶筛掉。然后把筛干净的花生装进尼龙编织袋,用三轮车拉回家。这时候劳累一天的白叔坐在小凳上,喝着小米粥,与世无争的样子,看得出他的脸上漾着欣慰的笑意。

    晌午的太阳光逐渐地强起来了,芝麻秆上的荚子经过阳光曝晒,变得干燥而容易爆裂。老徐家门前的空地上,花姐和徐婶正在收油籽呢!她俩一人拿着一根木叉,弯着腰、用力地敲打着芝麻秆上的籽荚,“砰、砰”三角木叉敲下去,又弹起来。敲完了眼前的,换个地方再敲打。这样来回反复使劲地敲打,黑油油的菜籽就会完全开裂,就会连粒带壳一起掉到塑料薄膜上面。

    “孩子她婶,等芝麻籽炸成小磨油了,到俺家里给你做芝麻叶面条。”花姐擦擦额头的汗,粗大的辫子沾满了叶屑,脸晒得黑红。

    “中,带上你家那口,炒几个菜,来家喝几杯。”徐婶惬意地说道,心里充满了欢喜。

    快半年没见那口子的花姐低着头,搓着金黄油菜喃喃自语,叹息着想啥时候能回来呢!

    慈善的徐婶捋了捋头上的茄夹,安慰地说:“孩子她娘,急啥呢,男人在外盖房爬高上梯的,挣点钱不容易,或许中秋节就回来了。”

    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路灯亮了,村头路口,文化广场,沙河两岸,是人们纳凉歌舞的常见场所。歌曲悠扬,人们翩翩起舞,没有得失和功名利禄之争,抬头看到的是,皎洁的月光和红彤彤的高粱,悄悄漫过了嘴角和脸庞。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