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府场石化装备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上接第1版) “1985年秋,办完交接手续后,我思考了三天三夜,一边是办得红红火火的化工机械总厂,一边是新办的电缆厂。电缆厂当时只有2根木棍、一床席子竖起来的招牌,与其说是当厂长,倒不如说背上了块沉重的石头,一切都是未知数。”已76岁高龄的陈伏生回忆这段历史时,仍然皱起了眉头。但府场人骨子里的那股不怕难、不服输的闯劲和干劲,激励着陈伏生必须咬牙坚持,迎难而上。在经过市场调研和考察后,1986年元月,陈伏生向当时的洪湖县经委提出了千伏级电力电缆项目可行性调查报告,得到了县经委和省经委的批准并立项,同年底,陈伏生通过北京光大公司,到日本考察设备,引进了高速全塑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生产线,工艺设备一下子从“低矮土”向“高大上”转型,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不到一年时间,湖北化工电缆厂全部项目按照设计要求建成试产成功。 “最困难的时候,也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陈老顺手拿起茶杯,抿着茶水,深有感触道。如今湖北化工电缆厂已更名为“湖北洪乐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属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系国家机械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铁道部定点生产综合性电线电缆厂家。 与此同时,挂着家用电器厂厂长头衔的陈伏林也不轻松,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 “一个近50人的厂,一没有钱二没有设备,出差都要靠借款,出路在哪里?我整整思考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让工人全部放假休息,我个人拿钱出来发放工人半个月的工资,随后我自己跑到了广交会上去找产品找市场,当时就拿回来了100万元做鲍尔环的订单,并许下了质量不好不要钱的大胆承诺。”回忆中,陈老目光坚定,自信满满,这是陈伏林带领家用电器厂几十名员工为企业赚下的第一桶金。 1988年,家用电器厂更名为湖北长江石化设备制造厂。1992年,国家化工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陈伏林凭着多年对化工设备行业的熟悉,准备往产业链的上游挺进,着手生产压力容器,产品服务能源化工行业,做炼油化工和电厂的设备供应商。想到就要努力去做到,陈伏林带着目标,日夜奔袭在寻找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的路上,外出一段时间好不容易回来了也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拎着行李箱直奔车间,和大家一起分析、商讨,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陈伏林从简单的填料和内件生产起步,一方面安排专人到省化工机械厂学习,让工人们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一方面与省化工机械厂签订协议,作为该厂第五分厂进行贴牌生产。提起这段经历,陈伏林没有丝毫掩饰。通过几年的贴牌合作,陈伏林对化工领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学习懂得了很多,也就更加坚定了要带领他的企业深耕石化领域的决心和信心。如今,陈伏林带领下的长江石化已是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的优质核心合作伙伴。2022年产值达到8.5亿元。 湖北石化容器制造厂在黄知礼主导下,更名为湖北昌发容器制造有限公司,主攻氯乙烯转化器,市场占有率达到90%,同样也是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兜兜转转,最后府场各企业都将产品和市场瞄准了石化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如今看来,竞相转产鲍尔环,并非是府场企业同室操戈,而是府场石化装备形成产业链和集群效应的必然所在,他们尽管生产的产品一度同质化,但相互间特别是几家龙头企业始终都保持了很好的协作关系,相互补台而不是拆台,为府场形成石化行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现了府场人的精明和共同闯市场的团结协作精神。 发展:从产权改制中开始“引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明晰的产权。2001年,洪湖市委、市政府以及府场镇委、镇政府加大企业体制改革力度,鼓励私营企业和社会能人购买和租赁镇办企业,逐步由租赁过渡到股份经营、民营化。两年内完成了府场镇九成企业的民营化改革,让府场的龙头企业用明确的产权结构解除了发展中的隐患,让企业家们在发展企业中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心无旁骛地大胆谋划,由于动作迅速,使得府场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抢得了先机。回顾这场改制攻坚战,府场的决策者和企业家们仍感到很庆幸。 府场镇长期形成的良好政企关系,在这场企业改制大潮中也得到了突出体现。当年参加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镇领导叶家学回忆: “府场镇委、镇政府当年抓企业改制可谓是大刀阔斧,其决心之大,范围之广,充分利用了府场当时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本着“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送则送”的改制政策、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盘活企业。镇政府当初还拿出部分资金,聘请30多人分别到各企业蹲点守住企业财产,直到企业改制完成。”正是因为府场镇的改制措施得力,改制工作及时快速,才避免了企业被“拖死”的结局,让府场的石化企业第一时间轻装前行,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相反,有些乡镇企业,因为未能及时解决改制中的一些问题,久拖不决,导致企业设备等财产被人偷出去变卖,好端端的企业就此垮掉。 实际上,当时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下,高负债,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链缺失,地域限制……企业要想顺利经营下去,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对于参与改制的企业家们来说,接到手里的到底是香饽饽还是烫手的山芋,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尽管困难重重,但解决了产权问题,改制后的府场企业,迅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长江石化成为洪湖第一家改制企业,更名为“湖北长江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从原来税收不过几十万元的小厂,在实行民营化的第一年,公司税收就猛增至1000多万元。 2001年收购府场朔料制品厂,拉开了扩张架势;2005年新建无缝钢管厂;2006年改造扩建换热器厂;2007年建成空冷器厂;2009年启动建设压力容器厂;2010年筹划建设余热锅炉厂……几年间,这家企业以每年投入5000万的速度共投入3亿多元,由一变六,现在已经拥有了6家分厂,成为府场镇的龙头企业,也是洪湖市工业第一纳税大户。 2002年,黄知礼承包的昌发容器厂改制为民营企业,生产的氯乙烯转化器成为湖北名牌,市场占有率达到90%……改制后昌发容器除了招聘年轻技术人员攻关突破外,还派人去无锡一家企业“瞟艺”取经。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单笔最大订单金额达到了1亿元。 草木茁壮,良田先行。改制后的湖北洪乐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高薪从武汉、上海请来总工,专家为企业进行培训,发布质量手册,运行新的质量体系。技改是为了增加效益,陈伏生特别注重机电房电柜的改造,拟订换一套整装的电容柜,但供货方开价达10万元,经多方摸底,还价到3万元一套。陈伏生仍不满意,最后,公司花费不到2万元买回一批电容等电子元件,组织公司技术骨干集中改装了3套电容柜,效果不仅达到整装电容柜的先进水平,且每年为公司节约电费损耗10多万元。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第一动力 盘点府场石化装备产业这么多年的产业创新升级之路,其清晰的路径足以证明府场企业家们的果敢与坚毅。40年来,由初级配套产品生产向高端成套设备制造的跨越,其间大大小小的提档升级与创新不计其数,难度不亚于重新开创一个产业的创新就有四次。这其中任何一次的失败,都有可能将企业打回原行。但是府场的企业家们硬是坚持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第一步:是由初级产品鲍尔环向塔内件、塔盘等中间产品升级。 第二步:是由中间产品向普通石化压力容器等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由零部件过渡到终端产品,成套石化设备。 第三步:是由一、二类普通压力容器向三类压力容器升级、产品结构由低压器调整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压容器,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第四步:是由各类压力容器向空冷器、换热器等高端产品升级,产品占据了全国石化换热设备制造行业的制高点,以高端产品引领了产业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于敢想敢干的府场人来说,新经济时代他们同样不会缺席。府场人向创新要质量和效益,把创新作为企业产品提升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突破瓶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焕发活力;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提前布局,“换道超车”抢占“蓝海”市场先机。 “从前愁的是没有订单,现在愁的是订单太多,怎样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长江石化董事长陈伏林告诉记者,从找订单到被订单找的“逆袭”,靠的是绝地反击激发出的创新力。 长江石化是府场石化装备制造业创新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自主创新上体会深刻。为保持在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优势,满足社会对新产品的不断需求,长江石化董事长陈伏林带领企业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不同领域进行着良好合作。通过校企对接,送技术尖兵与高校科研人员共同学习,把科技创新最终转化到产品创新上来。这些年里,长江石化共获得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拥有业内瞩目的许可资质——可设计A2级压力容器,制造A1、A2级压力容器、A级余热锅炉。从湖北长江石化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到开发获得专利的稀土合金钢和焊接材料,企业有效地把握着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后又成功研制和申报了高效翅片管、中铬铝铁素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抗氯离子腐蚀低合金钢等专利产品。其间,长江石化具有防腐性能的空冷器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创新基金支持项目,产品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稀土合金钢强化传热换热器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湖北昌发容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产业创新的又一代表。近年来,昌发容器先后投资1亿余元,在武汉和府场分别建设转化器生产基地。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在与清华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院所长期合作中,在氯碱转化器生产领域技高一筹,并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石油天然气集团的一级供应商网络成员单位——湖北联邦重工石化设备有限公司,凭借不断研发推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今年再投资8000万元兴建5万吨压力容器生产线。 洪乐电缆厂成功开发国内领先水平的铁路信号电缆、铁路数字信号电缆,分别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2012年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获得CRCC认证和铁路运输产品行政许可。 科研成果带来市场信誉,催发了产业扩张,更带动了产业升级。如今,府场石化装备制造业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拥有专利产品49个,19家企业成为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大型企业集团的一级网络供应商,全镇陆续发展起百斯特石化、荣昌石化、圣迪石化、晨光石化数十家生产石化装备制造公司。同时,府场企业还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机遇,勇敢地走出去。目前,府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达到6家。 随着采访的深入,当我们“复盘”这40年来府场企业的发展之路、产业升级之路,愈发感觉到府场石化装备产业集群的经验弥足珍贵,也就深深了解了府场石化产业为什么面对市场风云变幻却始终屹立如山的秘笈。业内有句话:“全国石化装备产业三分天下,洪湖居其一”,这句话里的洪湖说的就是府场。 产业集群这个专用名词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国家竞争》一书中正式提出。按照波特的定 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个领域内的相关工业及联合机构中,那些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互相依赖的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商、生产商等,集中在某一地区的一种工业现象。拥有产业集群的区域都显现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府场石化装备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壮大,给我们以这样的几点启示: 一、有一个持之不变的发展战略。 府场企业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大家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或许这一战略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出来的,或许有过摇摆纠结,或是在试错后又找回的,但历史的痕迹清楚地显示出,府场的企业一直在石化装备行业里打拼,从最简单的手工零件开始,一直往产业链的价值高端延伸,如果不是在这个行业里坚守、深耕,从而积累了深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维护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很难经历其后的各种市场风浪,更不要说后来的发展壮大。 二、以产业集群有效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实现有限资源共享。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在府场采访,根本感受不到这一点。不管是张金阶、陈伏林、黄知礼和陈伏生这几位创业第一代,还是潘传洪这样的创业第二代,几位企业的领导者在一起经常聚会,交流经营心得,聊聊家常话题,亲如一家。大家都在打拼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身处一个乡镇,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能够把区域内各类企业编织在一个网络中,企业可以依托产业集群谋求发展,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采访中大家都骄傲地说,附近很多企业都难以像府场企业这样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法实现产业配套,很多加工环节不得不到其他地方进行,从而增加了成本。而在府场,产业链的完善可以让企业的配套生产在本地方轻易完成。 三、产业集群可以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以府场的资源禀赋来看,其实是很不利于产业升级的,但是府场持续40年的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是重要因素。在府场,石化装备产业集群本身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企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让他们可以随时借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府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技术、人才、投资等生产要素。 府场的几位企业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前些年有些府场成长起来的企业,为了寻求更大发展搬离了府场,可是其后续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一旦缺少了府场这片产业集群土壤,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地理集中、分工协作,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及劳动力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产业集群比单个企业更易吸引高技术水平企业人才前来就业,这些专业人才能够灵活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下降。 五、产业集群要有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与省内外的乡镇产业集群相比,府场的石化装备产业集群无疑是产业链较长,居于高端的产业。为什么能够长期在这一产业链上保持住优势?府场的核心竞争力何在?单论人才、技术、资金,似乎每个企业都不突出,产品也各有千秋。深入采访和分析后,我们发现,成就府场这一奇迹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与国内大企业做配套中形成的高标准配套能力,让他们都成为高端石化等产业设备的核心配套商。如今府场的企业都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铁道总公司重大工程项目的配套商。取得这样的资质极其困难,但是一旦具有了,也就取得了一般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入场券。在中石化对供应商的105项指标考核中,长江石化取得80多项第一名。按照中石化规定,订单优先给这样的优质企业。 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不是“等靠要”来的。 一个地方的产业要发展,要壮大,要走出去,不可能靠一时的破解难题,也没有通用的“一招鲜”。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宽广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去察觉和寻找新的机遇,是府场企业家们的智慧所在,也是他们多年打拼出来的经验所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出去寻找线索,创造条件孵化机遇,才会更早换来发展的“一片天”,下好“无中生有”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让一个个产业“开枝散叶”,在持续发力中实现凤凰涅槃的新飞跃。 奇迹:源于府场人的敢闯敢想敢拼 凡成功者,必有其过人之处。应了“人的因数第一”这句话,府场每一位企业大鳄,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他们的个性、经历、背景虽各不相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敢”,敢闯、敢想、敢拼、敢奉献是府场企业家们的集体座右铭。 深入了解过府场这颗“楚天明珠”的人都会知道,企业竞进提质,府场工业经济总量一再扩大,增速一再刷新,都离不开被誉为府场镇产业大军引领者的4个爹爹(老人)——张金阶(1938年)、陈伏林(1940年)、黄知礼(1946年)、陈伏生(1947年)。正是这四位老人造就了如今府场石化产业群雄并起的格局。这4个老人都分别担任过府场化机总厂的主要负责人,而原化机总厂堪称府场镇石化装备产业的“母体”。张金阶年龄最大,是业界公认的元老(现已作古),曾经被调到原洪湖市经委任职的他,在企业需要时又毅然选择回到了企业,为了企业那些老员工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他仍然在众人的不解中选择了坚守。其他三位依次是长江石化的陈伏生、昌发容器的黄知礼、洪乐电缆的陈伏生,他们虽已过花甲、古稀之年,至今却还依然坚守在企业一线,活跃于市场之中。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是敢于突破旧体制,敢于实践和建立新体制的践行者。 乡镇企业改革,为他们搭起了施展拳脚的 舞台。企业发展你追我赶,但无论到什么时候他们间的情分总在。陈伏林和黄知礼,原是木匠师徒。2009年10月,黄知礼上转化器项目,没忘记去知会师傅。岂料酒宴席上,惹得陈伏林雄心勃发:徒弟在干大事业,师傅怎能作壁上观?当日,陈伏林便召来班子成员,面授机宜。于是,长江石化便有了2011年再建3万平方米厂房的新动作,有了聘请上海外贸团队拓展海外市场的新谋划,有了空冷换热设备签约出口沙特、尼日利亚的新业绩。 最小的爹爹陈伏生,看几位大哥在石化装备领域“斗”得难解难分,便另辟蹊径。他抓住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调产品,上项目,在轨道信号电缆等领域,成为我国中西部九省一市的“独此一家”。四个爹爹,不服老,不示弱,壮心如虹,激情似火,更引得年轻人争相效仿。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2005年底,陈伏生的二儿子潘传洪从浙江接到了一笔6000万元的大单。“没有资金,银行又贷不了款,无奈之下准备退单。”可扛过枪、当过兵的潘传洪,骨子里也透着“敢”字,他开始设想向订货商提出支付90%预付款的想法。“我赶到浙江,对企业老总的信任表示感谢,更直接表达了企业因资金紧张可能要退订部分订单。”一来二去的沟通交流中,浙江老板认为潘传洪真“敢”想,连这样“离谱”的条件也敢提出来,但他们也欣赏这股勇气,同意了支付90%预付款。“兴奋得我几夜没睡着觉”潘传洪说。 如何承接高速发展机会,是需要有闯关的勇气的。作为府场这样一批企业,除了“敢想”,还得顶得住压力,经的起失败,为了企业的诚信“敢”赔。 2009年,长江石化与中石油、辽阳石化、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四家企业联合对高压双向空冷器技术升级,却在试车中发生爆裂,本该由四家企业共同承担700万元损失,但是潘传洪一拍胸脯,“长江石化独立承担赔付。”惊人一拍,让石化行业对长江石化、对潘传洪刮目相看,也让长江石化的“诚信”誉满石化行业。 正是这种企业精神,教育、鼓舞、激励着府场人干事创业,也营造了府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批70后、80后企业家亦如雨后春笋,相继冒尖成为企业的主力军。随着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大批伴生品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府场镇原工业办主任、副镇长王超介绍,过去的府场镇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为了谋生,府场人跑销售、搞经营,经商基因深植血脉中。农业发展薄弱,也催生了一批铁匠、篾匠、铜匠等手工从业者,靠手艺吃饭。也恰恰是这批能工巧匠为适应现代企业技术需求,一直在追赶中不断加强学习与操练,与时俱进。他们也由过去的土木匠、铁匠、篾匠等逐步成为了现代企业里持证上岗的焊接工、铆工、电工、钳工……逐渐沉淀为石化装备的产业工人,也解决了府场产业发展“人”的问题。他们中有夫妻,有父母和兄弟姊妹,有母女或父子,他们子承父业,不舍故土,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倾洒于府场的石化产业,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矢志石化,朴实无华,在他们身上永远都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那就是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石化奇迹。 府场企业发展初期,也曾有人心怀失落离开府场,外出打工。但伴随着府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又都陆续选择了回归。企业用人之际,还吸纳了一大批农民加入进来变成了亦工亦农,他们收入大幅增加。52岁的村民王孝国以前靠种十多亩地为生,27岁那年进入湖北伟华石化公司,成为一名铆工技师,如今月薪七八千元。他说,农忙时他可以回家帮忙,农闲时回厂上班,两头都不耽误,比起在外打工强多了,既能赚到钱,又可以照顾一家老小。如今,他家盖起了小洋楼,添置了城里人都有的家用电器,日子过得红红红火火。据了解,像王师傅这样的亦工亦农,在府场有1万多人,他们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过着富庶、丰裕、安定的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几十年来的石化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就是在艰难困苦的摸爬滚打中,造就了府场人的产业自信,创造了石化产业的奇迹,让石化产业薪火相传。这就是经受住历史考验后的府场选择! 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府场镇工业发展的每一次转型、跨越,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开放理念和潜心服务密不可分。1984年府场建镇当年,镇政府果敢决策,率先实行“企业裂变”,做出了把原化工机械厂和原锁厂“一分为四”和“一分为三”的举措,让府场的企业能人有了自己的施展舞台,为之后的石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在原厂区已经快“伸不开手脚”的长江石化萌生扩大规模的想法,镇主要领导在下企业过程中得知后,立刻予以重视和关切……干部服务企业没有休息日,项目进度落实到人…… 一个月后,企业完成150亩征地,6个月后,长江石化6个分厂建成并投产。长江石化的扩规一次性吸纳800人就业,其速度与效益令社会各界拍手称道。 抓项目招商,突出点对点;抓企业融资,遵循面对面;抓企业用工,侧重手牵手。经过政企互动,一批项目纷至沓来,一条产业链落地生根,各银行争相到府场布点,一批批农民开始身份的转化,在总计4000多名产业工人中,不少农民成为拿高薪的蓝领。 采访中,长江石化董事长陈伏林特别提到说:“府场石化产业能有今天的喜人局面,得益于历届镇党委政府开明思想,是他们因势利导,让府场民营企业平稳健康度过了改制后的“沟沟坎坎”,推动着我们这些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做大做强。镇党委提出的支持企业发展“不需商量”理念,与“不怕苦、不畏难、不懈怠、不自满、不服输”的府场企业家精神同频共振,使在府场安家落户的企业家们能一心一意谋发展。几十年来,每年春节每一届镇党委班子都会到企业家们家里拜年,向企业问计问需,主动为企业谋划来年发展。开年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银企对接会,为企业备好“真金白银”。 一个产业托起一座城镇,一个信念团结一方人士。府场石化企业之所以能在艰难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强大,宽松的发展生态和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家们的底气所在。现任府场镇镇长陶醉说,当产业萌芽时,历届府场党委政府放手让群众创业,尽量不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当民营经济起步之后,政府不惧各种争论和非议,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这是府场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采访中我们发现,事实上,府场企业在人才、资金、产业、产业链等方面都还存在尚待突破的瓶颈。已经发展壮大的企业,与位于乡镇这一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反差。 “现在年轻人宁愿到大城市工作拿三四千元,也不愿意在府场拿七八千元。”长江石化生产部部长刘长春说。府场缺乏足够的文化娱乐设施,已经没有比较好的医疗、教育设施,是年轻人不愿意留下来的关键。 面对问题,府场没有被动,而是积极寻找突破口,特别省委提出的“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绿色、人文、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打造一批以产业为支撑的宜居宜业特色小镇。”这一指示精神,让府场看到了突破的新希望。 洪湖市委书记魏朝东多次在研究关于府场发展问题中指出,府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石化装备产业,大力促进企业向化工环保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做好石化智能装备产业“特色小镇”。洪湖市委的决策部署与省委精神高度契合。 现在看来,府场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或许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方向指引下,将成为新的优势。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目前的府场,按照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经展开新一轮的建设热潮。投资2600多万元,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体的府场教育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8000米长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已建设完成,15分钟直达江北东高速、随岳高速连接线也已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府场历史上地理偏僻,交通不便的事实。今日的府场街道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夜晚的文化广场休闲亭、娱乐台、大型液晶显示屏与喷泉灯、霓虹灯交相辉映,勾画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府场镇现有工业企业128家,主要以石化装备制造、电线电缆、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其中规上企业31家,高薪技术企业16家。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34%,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41%。 2023年,府场镇将通过对外招强引优,对内重组挖潜,工业经济稳中求进,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税收2个亿。 采访中,府场镇党委书记范军表示,“十四五”期间府场镇石化装备产业将以智能化改造为切入点,通过配备自动化,智能化的核心制造设备,着力提升压力容器、换热器、空冷器、塔内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生产管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及专业化,打造“洪湖石化装备产业”高端区品牌形象,推进府场产业与武石化、武钢、岳石化及江陵煤化工的深度合作,做实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校企联姻,着力在人才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上互通共享,推进“产城融合”“同城融圈”,推进洪湖市“1+2+1”规划布局在府场落地见效,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 为圆百亿产业园梦,府场正只争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