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洪湖新闻

蕞尔小镇也有洪荒之力
——探访府场四十年石化产业之路

    □文/图记者鄢志强刘恒梅王智陈新刘斌

    编者按:一个面积不到2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的弹丸小镇,却是洪湖市第一工业强镇,拥有石化装备制造企业2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税收1.5亿元,跻身全国三大优质石化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国家区域发展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北省管经济开发区,占有全国石化装备产品3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有着“中国石化之乡”的美誉,创造了全镇人均年收入超6万元的奇迹。那么,这个名扬四方的“石化巨镇”——府场,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石化故事?我们有幸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小镇,探访石化产业的前世与今生。

    火热的石化装备制造生产车间

    府场印象

    同大多数中国当代乡村集镇一样,位于洪湖、监利、仙桃三县市交界的府场镇,是个看起来人气并不旺的小镇,但据说明清时代,它就是商贾小镇,现在更是洪湖市最富庶的乡镇。或许是盛夏的高温唬住了人们外出的念头,又或是小镇原本人就不多。我们走在府场新建的商业步行街上,看到了步行街两边店铺要么店门紧闭,要么貌似懒洋洋开着……街上既看不见人问价,也少有人走动,只有几家饮食店时不时有人扫码付款,看上去店主们都并不显年轻,应该都已年过花甲,他们对我们的到来并不讶异。我们经过时,他们只是向我们投去匆匆一瞥,依然低头做着自己的事。

    我们走在街道上,总算让街道有了点人气。可这街道却给了我们最强烈的印象:一辆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大货车,从几米到十几米,最长的约摸20多米的大挂车,或载满各种异形石化设备隆隆驶过,或排列有序在街道两旁静静等候装货待发,这样的场景让表面如此冷寂的府场镇有了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一面,成为了府场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地朋友领着我们来到工业园区时,我们看到了与“最初印象府场”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一家家石化装备企业沿路而立,且均以“湖北”冠名:湖北长江、湖北洪乐、湖北昌发、湖北奥康、湖北荣昌、湖北骏涛、湖北瑞邦、湖北宏晟……一个蕞尔小镇,居然有200多家企业,它们举着“湖北”大旗,形成了石化行业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发展成为声名远赫的石化产业集群。

    走进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在厂区偶遇到了83岁高龄的陈伏林董事长,陈老虽已高寿但精神矍铄,走路还带着风,一再坚持要亲自带我们到车间转转,他说他每天都会按时上班,偶尔也会出差,每天不亲眼看到厂区的繁忙,不亲耳听到生产车间的“交响乐”曲,心里就不踏实,吃饭睡觉都不香,笑称自己就是一个“企业迷”,到什么时候都情有独钟,从不言弃。

    车间里一片繁忙,有的在焊接,有的在安装,有的则在数控机床上来回按钮,有的……我们不能详尽地叙述他们的工作,因为我们的目光所极,他们工序复杂,分工精密,指间的动作娴熟细微且谨慎,有着与机器生产完全不一样的节奏和耐心。他们都是一些年富力强的男女,与我们在府场街道上看到的本地人有着一样的朴素穿着,一样无声静穆,只是埋头专注自己手里的活,即便是董事长来了,他们也只是匆忙一瞥,他们的表情是深远的,仿佛心里装着一个远方,这个远方叫作“石化世界”。是石化产业改变了府场人的气质,也是石化产业见证了府场的崛起,伴随了几代府场人的成长。

    采访中我们得知,不足2万人口的府场镇在镇上工厂企业上班的就有1.5万多人,他们中有

    很多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石化工人。这一信息足以诠释了我们之前为什么觉得府场街道冷寂看不到闲人,且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原来霸气十足的府场从来就不养闲人,也没有闲人要养,所以才有了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豪迈。

    “厂在家门口,我把厂当家”,今年53岁的束琼,是长江石化管束组焊(也是女子焊接班组)中心主任,从仓库管理员算起,束琼已经在长江石化干了30多年,其中2000年开始接手做焊接工至今。她说,长江石化的焊接工基本都是女同志,企业正是看中了女同志的细心和耐心,所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女焊接工人,为此,公司还有一个几十年雷打不动的规定,凡是女焊接班组的工人,到食堂进餐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这个班组承上启下,代代相传,退休一批又顶上一批,从来不缺技术人才。目前这个班组里的49位姐妹,有的是本地人,也有的是外地嫁过来的,她们一样与石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爱上了这个职业。当问及焊接工会不会很辛苦很累时,束琼嫣然一笑:只要做事都会辛苦,但在厂里做焊接工工资又高又有保障,工资每月按时发放,各种福利待遇也不差,遇到急活要加班时工资还会高很多,一年平均下来少说一个月也有7000—8000元。她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当看到每一块试板从工艺到技术都是从自己手中打造出来时,心中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之前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这两年也回来厂里上班了,一家四口一年年收入少说也有20多万元,一家人在一起还可以互相照顾,其乐融融。

    起源:缘起一颗小小的鲍尔环

    在长江石化董事长陈伏林的办公室,当谈及府场石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现在能生产“高精坚”石化设备产品成为行业大鳄,靠的是什么发展秘笈时,陈老开怀地笑了。交谈中,他时而凝思,时而畅谈,回顾府场石化和自己亲手创造的长江石化这一路走来的四十年,一桩桩、一件件都如数家珍,记忆犹新。他说,我真正放手干事创业时已年过四十,人到中年,所以说人只要想干事,到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在那个资源匮乏、资金紧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我们借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靠的是历届开明的党委政府,凭的是一腔热血和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敢想敢闯敢干精神,依托的是府场一代又一代聪明能干又能吃苦耐劳的能工巧匠,是他们的陪伴、坚守与奉献,才有了今天府场的石化产业集群,才有了长江石化的半壁江山。寥寥数语,陈老道破了府场石化产业发展四十年的天机。

    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还原四十年前的府场现状:上世纪70年代,府场尚未建镇,只有几家由工匠组成的小店铺,仅有一家小小的集体企业——府场农机厂,靠加工米筛等一些铁制品维持基本运转。

    1979年的一天,机会从天而降。重庆天然气化工研究所需要订购一种名为鲍尔环的圆铁

    环,应用于化工行业的填料塔中。府场所属的曹市镇党委政府将信息转给府场农机厂。鲍尔环长啥样?府场人见都没有见过。时任府场农机厂副厂长陈伏林一边安排人打听和购买鲍尔环样品,一边启程赶往重庆。

    “为了能签到合同,我辗转赶到重庆。安顿下来后,打听得知化工研究所计划员是我们湖北人,我便买了冰糖和点心,等在他家楼下,准备攀攀老乡交情,看能不能把订单签下。当我提出在每个鲍尔环采购价1.44元的基础上,再降低1分钱作为优惠条件后,计划员爽快地与我签下了合同。”回忆中,陈老言语间还透着股自豪与兴奋。

    “这笔订单足足有8万多元,在当时可算是个大买卖,完全是为了生存,也没有人教我该怎么谈。”陈老点了根烟,深吸一口,眉头也紧皱了一些,整个人仿佛都沉浸在当年那种艰难与困惑中。合同是签下来了,又开始发愁如何加工出鲍尔环。听说曹市一个小厂曾生产过鲍尔环,陈伏林便安排工人到当地拿回两个样品。一切准备就绪,农机厂立马安排试制生产,却发现生产米筛所用的铁材料,用来生产鲍尔环厚度不够。巧的是,厂里仓库里正好有一批废铁,恰恰符合生产鲍尔环的材料要求。就这样,全厂工人加班加点手工完成了这批订单。“变废为宝,不值钱的废铁变成了8万多元钱,让我们高兴了好一阵。”陈老谈及时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这个8万多元,是当初府场农机厂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府场农机厂跨入石化行业的第一步,随之,府场农机厂更名为府场化工机械厂,简称化机厂。

    好事成双,有了第一张鲍尔环订单,第二张订单也戏剧性的如期而至。1981年,府场一名推销米筛的业务员,在四川、云南交界处偶然得知有一家名为云南天然气化工厂(也就是现在上市企业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需要一种不锈钢鲍尔环,便用电报告知了当时的化机厂领导。得知信息后,陈伏林以最快速度赶到工厂,代表府场化机厂拿下了这笔50万元的大单。

    “50万元,在当时是绝对的天文数字,相当于现在拿下了一个5000到8000万元的大单。”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陈老说到兴奋处还是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第一批不锈钢鲍尔环的产品完成后,陈伏林一行3人押货赶到云南。

    “那时是1982年腊月二十七,还有两天就是除夕了,如果对方不打收条,我们就准备在那里过春节了。”陈老说,比预计的顺利,仓库保管员打了收条,50万元的订单啊,利润能达到30万。两笔加工鲍尔环的订单,为府场化机厂夯实了发展基础,也确定了发展方向,府场化机厂随后更名为洪湖市化工机械总厂,至此便慢慢拉开了府场石化产业发展的序幕。

    雏形:从企业裂变中形成

    正是得益于企业的逐步发展,府场的地位和优势开始凸显。1984年,府场建镇,这一年也是

    全国乡镇企业大干快上的一年,各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府场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建镇当年,府场镇党委政府率先在全县(现洪湖市)敞开镇门,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开放引进建设府场》的公告,激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家到府场投资兴业,通过“外引、内联、开发、利用”的八字方针,致力于府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或许换着现在,不过是各地招商引资的寻常之举,但在当时,府场镇的这一举措,颇有一鸣惊人的效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公告发出后,成功引进了日本、香港、上海以及江苏等地的先进设备450台(套),引进资金1550万元,引进技术352项,高新聘请专家、技术顾问百余人。府场镇处处唱响着“春天的故事”,充满着勃勃生机。与尚未展开的国营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相比,府场乡镇企业的灵活性这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优势十分明显。

    我们在采访原洪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也是1984年府场建镇时的第一任镇长)陈安寿时,陈老告诉我们:1985年,府场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改革开放“十六条”措施中的其中一条:“为激发企业活力,把一些小项目、小产品分离出来单独办厂”措施,在全镇工业战线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探索集体所有制下的经营灵活性和责权利的匹配,主导企业顺应市场的裂变。把已经拥有400多名职工的府场龙头企业——洪湖市化工机械总厂一分为四:分别为洪湖市化工机械总厂、石化配件厂、家用电器厂和化机厂;分别由此前已经在企业经营中暂露头角的原洪湖市化工机械总厂厂长陈伏生和副厂长陈伏林担任厂长。同时,几经辗转将前洪湖市化工机械厂厂长黄知礼调任府场篾业社任厂长。把原府场锁厂一分为三,在保

    留锁厂的前提下,分别成立了新兴填料厂、电镀厂。这样,以洪湖市化工机械总厂、府场锁厂为母体的府场镇乡镇企业,完成了第一次裂变。至此,府场镇的产业布局也初现雏形。

    如今看来的雏形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停在纸面上的构思,是想让企业通过变成多个市场主体闯市场的主观愿望。如何带领一个一无市场二无技术的企业闯出一番天地,对这几位企业能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们,在市场的大潮中苦苦探寻自己的航向。

    据了解,当时的府场篾业社,只有20名员工,仅能生产简单的竹篓、篾筐,年产值不超过3万元,仅限供给周边的街坊邻居。随着时代的发展,篾制品逐渐被市场淘汰,上任后的黄知礼决定另辟蹊径,转行纸箱包装厂,生产瓦楞纸箱,一年后年产值达到30万元,篾业社随后更名为府场化工包装厂。1986年,考虑到生产纸箱也不是长久之计,黄知礼又决定还是转型生产鲍尔环这种在府场已经有一定气候的化工填料产品,府场化工包装厂又随即更名为洪湖市塔填料制造厂,产值也连翻十倍,达到了二三百万元。1992年,在生产鲍尔环的过程中,黄知礼又在心里盘算,只靠生产单一的化工塔内填料,即便能赚到一点钱,但种类过于单一,他敏锐地将目光转向了生产整个填料塔。但当时曹市镇已经有一家这样的企业,政策范围内是不允许再有第二家这样的企业的。但黄知礼没有退缩,而是先后多次跑国家化工部、跑省劳动厅争取政策、争取资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黄知礼带着企业成功转型,踏入转化器生产领域,当年产值就达到1000万元,洪湖市塔填料厂再次更名为湖北石化容器厂。

    (下转第4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