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护碧水清波守荆楚安澜

    (上接第1版)

    荆州法院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建设,形成“环资法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巡回审判点”的审判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司法保护碎片化问题。目前,全市共设有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13个,包括9个环境资源审判团队、4个生态巡回法庭,全面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

    司法行政机关持续推进司法鉴定行业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为公益诉讼提供了有力证据支撑。

    治理更深入,服务更精细,全市政法机关推进以打促防、以管促护,服务流域综合治理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全民共治——

    从部门联动到区域协作

    今年2月,公安县崇湖湿地正式成为国际重要湿地。这里鸟类资源丰富,调查结果显示,湿地内栖息的鸟类共有1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5种。

    “鸟群已经十分密集,今后,这片树林可能会越来越拥挤。”谈到湿地现状,崇湖国际重要湿地中心相关负责人既欣慰又担忧。

    是否可以将公益诉讼生态环境异地修复与之相结合?公安县人民检察院立即与相关部门沟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探讨湿地开展异地补植的可行性。针对滥伐林木类案件中不适合原地补种的情形,统一到崇湖湿地开展异地补植,经过多轮调查论证,多方终于达成共识。

    异地补植,让生态修复更有效;部门联动,让流域治理更有力。全市政法机关坚持协同治理、协调管护,法治“朋友圈”越来越大。

    荆州法院积极探索“法院+”生态保护模式,“法院+行政机关”,推进环境司法和行政执法协作联动;“法院+村(社区)”,源头化解环境资源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法院+高校”,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普法宣讲。

    检察机关坚持执法司法协同联动,凝聚起流域综合治理合力。与人大、政协联动,邀请政协委员作为“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与水利、林业等部门建立“河湖(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聘请相关部门专家担任检察官助理;与法院联动,共同设立麋鹿、江豚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等。与其他地区联动,会同沙洋、潜江等地检察机关联合签发《关于建立跨区域长湖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协调解决跨区域污染难题。

    司法行政机关多措并举培育“法律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法治中心户”,将法治力量融入“共同缔造”。去年以来,深入全市各地乡村开展法律宣讲5000多场次,让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上下游携手、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从部门联动到区域协作,全市政法机关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全要素“一张图”、全过程“一本账”,流域治理“司法防护网”愈织愈密。

    生态环保理念深植心间,让更多社会力量汇聚,汇成推动流域综合治理的洪流。同护一方碧水、共护江湖安澜,一幅山、水、城、人相融共生的荆江画卷正徐徐展开。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