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安雄 监利市三官乡有一名出生于本乡本土、且在本地为官的县委书记,此人名叫易大振。 易大振,从小在家务农,犁耙造滚样样通晓,栽秧割谷桩桩在行。因为家里耕地太少,收下的粮食难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以捕鱼为生。捕鱼的各种渔具,如撒网、罾网、纱网、麻罩,他都会操作。每次出门捕鱼,他都是满载而归。到了入学年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念书,断断续续读了两年私塾,几次中途辍学,望校而叹。后来,经过朋友介绍,他来到三官街上一家陈姓的杂货铺当学徒,拜老板陈怀书为师,学习经营之道,帮忙打下手。他每天鸡鸣即起,掌灯做事,洒扫庭除,擦洗桌凳,摆放好各种杂货,并标明价格。然后打开大门,开张营业,吆喝声声,招揽生意。他对来往顾客热情相迎,以礼相待。顾客咨询和挑剔商品,他能做到百问不烦,百选不厌,遵守诚信为本,顾客至上的职业道德。销售商品,他报价从无差错,应答如流水,称秤一次准,算账一口清,能让顾客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日复一日,他围着三尺柜台转,日行百里不出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他盘点货物,核对账目,练习珠算,背诵口诀,写毛笔字,读圣贤书,孤灯冷月相伴,严寒酷暑无妨,熬过黑夜,直到拂晓。 学徒三年,如期出师。本打算净身出户,另起炉灶,做点小本生意。然而,陈老板看准易大振是一个人才,而且品行又好,一再劝说,将他挽留当二掌柜,全权负责经营管理陈记杂货铺,表示让他放心放手去干。易大振盛情难却,接下二掌柜的担子,和伙计们一起将陈记杂货铺经营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创造了良好经济收益,得到了陈老板的肯定和赞扬。到了年终,陈老板不仅给予应有的工钱,还给易大振和伙计们每人发了一套过年的新衣服。 正当陈记杂货铺处于生意兴旺,更上一层楼之时,人民政府招收人员参加文职工作,经三官街道负责人推荐,易大振毅然决然报了名,陈老板忍痛割爱,为他打理行装,为他送别。在工作中,易大振积极肯干、立场坚定,做出了成绩,成为先进工作者,被当时监利县副县长赵振声看中,成了通信员,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易大振脑子灵活,行动利索,一心一意干好工作,深得赵振声副县长信任,选拔他到新沟镇当文书,负责镇政府日常事务。1954年,监利遭受特大洪水,全县境内一片汪洋,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中,易大振作为救灾的工作人员,深入灾区,为灾民发放救济粮款。每天乘着小木舟,摇船驾桨,漂泊在茫茫洪水中,穿行在风口浪尖上,把粮款送到灾民手里,也把党的温暖送进灾民心中。 洪水退却,救灾工作结束,易大振调到毛市镇任镇委(区委书记)。在毛市工作期间,结识了区干部颜家富。当时,颜家富在分盐乡直河村工作,住在村支书杨承义家里,正好易大振也在该村工作。两人同住一个家,同吃一锅饭,团结友爱,无话不谈。他俩宣传政府政策,共同发动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在短期内,互助组如雨后春笋般从直河村发展到分盐全乡,进而普及到毛市全区15个乡,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当年,正值严寒冰冻灾害,毛市最大的湖泊沙湖全部结冰,河水断流,渡船断渡,人迹罕至,无法通行。为了给沙湖南边姚铺乡的群众送去棉衣棉被,易大振和颜家富冒险踏上冰湖,步行十几公里到达彼岸,解决人民群众御寒的燃眉之急。颜家富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如果湖中冰块破裂,后果不堪设想。颜家富和易大振共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成为过命朋友,亲密兄弟。颜家富对易大振很了解,深有感慨地说道,易大振做事脚踏实地,人品好、思想好,有亲和力、感召力,能文能武,志存高远,德行天下,在他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不愧为我的良师益友。后来,两人勤政为民,努力工作,易大振一步一个脚印,从区委书记到县委组织部部长再到县委副书记,再到荆州团地委书记和监利县委书记。颜家富从区、镇委书记到法院院长、公安局局长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两人脚踏实地、共同进步,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1973年,县委组织工作队进驻毛市区卸市公社,我作为工作队员在卸市公社陈赵大队驻守。县委安排易大振来到卸市公社,作为工作队一员住在陈赵大队11生产队。11生产队位于沙湖之滨,是一个水涡子,易大振每天和社员群众一起下湖蹚水割谷,浑身湿透,从不叫苦。 1977年,易大振调到黄冈地区红安县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常委。刚一到职,他就深入农村基层调研,不久便带领农业技术干部远赴海南岛从事杂交稻良种繁育,他整天顶着炎炎烈日,泡在滚烫的水田里,辛勤劳动,挥洒汗水,一干就是一个季度,为发展农业提高水稻产量作出了贡献。 刚开始,红安的干部群众对新来的县委书记易大振不太信任,但是,当大家看到易大振身着布衣、脚穿棉鞋、头戴斗笠时,大家改变了看法。易大振和农民群众近距离接触,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纯粹一个地地道道农民,没有一点官架子。红安县人民群众将易大振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致认为,易大振是一位人民的好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值得信任和爱戴。 易大振在红安县工作两年后,1979年,他由红安县迁调到罗田县任县委副书记,主管全县农业生产。罗田县位于大别山南麓,也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有十多万人参军参战,其中3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革命老区工作,易大振深感责任重大。罗田县总面积为319万亩,其中耕地4.98亩,是一个农业大县。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成为罗田县的重中之重。一年三百六十天,易大振骑着单车奔忙在罗田220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跑遍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将党的惠民政策和农业科学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到田间科学管理,从办样板、树典型到面上出成果,从培训农业技术员到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体系,从组织机关干部下乡支农到请劳动模范来县里讲授知识。易大振在罗田工作8年,提高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 2009年,易大振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9岁。在他的追悼会上,在场群众200多人,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优秀党员、布衣书记易大振,共同为他送上最后一程,也为他革命的一生打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