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灵 清晨的阳光渗过窗帘,映照在床沿上,窗外,蝉鸣阵阵,声声入耳。被蝉声所扰,我再也无法入睡,于是起身沏一壶茶,倚在阳台的摇椅上,翻开书本。我静静品读书中字句的妙处,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情绪,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直到一束亮光掠过书页,我才恍然意识到时间已过许久。 或许人们常说的心流即是如此吧,静心于心中所念,便不易受世事纷扰。想起“风流文采,照映一时”的沈周,在文人都以进士为志向的明朝,他却独爱平凡真实的世俗生活。他在乡间一处别业中书写作画,并自称“石田”,整日与农田为伴,与农人为邻,种花种菜,酿酒酿醋。他的画笔不仅描绘山川流水,也刻画秋蝉石榴,家猫水牛。沈周一生未曾远游,也没有为了逃避喧嚣而刻意隐居深山,正如他在听泉画卷上的题文:“要知泉在心,心远地则偏”,真正的归隐,是隐在心灵,是在凡俗平淡的生活里寻一方净土。 能够静心于心中所念,抑或是因为有笃定的信念。贝聿铭当年讲解卢浮宫扩建计划的设计方案时,提出在拿破仑广场中庭建一个玻璃金色塔作为入口。无数的非议和质疑随之纷至沓来,有人说这看上去就像廉价的假钻石,有人说他会毁了巴黎。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贝聿铭没有让步和妥协。这个设计理念是他仔细研读法兰西历史之后做出的慎重决定,他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所以默默坚持着。正因为这份沉静坚守的心,人们今天前往卢浮宫时,才会看见巴黎的天空倒映在金字塔的光滑表面,感受到光线透过玻璃射向地底的奇幻色彩,灵动、美好。 还有绘本画家蔡皋奶奶,年过六旬的她仍像个孩子一样,用温柔的眼光看待世界。她在城市的屋顶开辟田园,照料花草瓜果,为日光欣喜,为落雨感动。一朝一夕、一草一木,都是她描摹生活的线条;一场游戏、一次梦境,都是她缝制故事的针脚。这位看似无忧无虑的老太太也曾受过冷眼和打压,她知道外界有多么复杂,只是她为自己编织了一张过滤网,筛除杂质,只留下豁达与乐观。闹市中,她静静怀揣着一份童真和浪漫,在心底的桃花源里怡然自乐。 浮世难免喧哗,我们既不可逃,也无可避,不如置身其间,在心里为自己斟一杯茶,读一首诗,守一份安宁,再多纷扰,不过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