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日报记者 田豆豆 吴君 滚滚长江一路向东奔流,行至湖北荆州,流速锐减,在483公里的蜿蜒河道里,孕育出富庶土地、千年文化。“层楼百余尺,迢递在西隅。”荆州,依水而立、因水而美、治水而兴,也一度为水所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宏伟画卷徐徐铺展。“我们坚定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从‘化工围江’到‘绿满荆江’、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的绿色蝶变,绘就了‘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说。 推动综合治理,生态更优美 夜幕降临,荆州市沙市区洋码头文创园内华灯初上,点亮了一座座临江而立的百年老建筑,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美丽“邂逅”。成群结队的游客放缓了步伐,在浩荡奔涌的长江之畔,感受荆州的历史脉搏。 “千年古商埠,百年洋码头”。1876年,荆州沙市码头开埠,英、法、德等国相继在这里设领事馆、码头等,故称“洋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沙市依靠港口优势发展轻工业,诞生了活力28、沙松冰箱、荆江暖水瓶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洋码头的一些老品牌创新动能不足,接连破产关停,许多问题随之而来:废弃的厂房随处可见,历史建筑逐渐破败,污水直排长江,棚户区任意搭建……居民“临江而不见江”,洋码头成了长江边一块显眼的“伤疤”。 2016年,荆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打响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沙市洋码头片区改造也正式启动。 “首先,市里将园区范围内原有直排长江的管道全部封堵,新建了雨污水管网,让园区的雨污分流,确保雨污水不直排长江。”洋码头文创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余波介绍,在治理过程中,他们对沙市码头悠久的历史遗迹“修旧如旧”,在修缮历史建筑时,尽量在不改变其外观特征前提下,对墙面、门窗、屋面等外立面和结构进行加固检修等。 洋码头项目运营经理毕海波介绍,荆州提速提效推动洋码头治理,一方面拆迁棚户、工矿企业;另一方面对园区旧厂合成车间进行设计改造,建设江汉明珠工业成就展示馆。 2021年,当地投资1800万元对洋码头文创园范围内的广场、烟囱、合成塔、历史建筑等节点进行夜景提升,洋码头“亮”了。 洋码头只是荆州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荆州已清理、取缔非法码头340处,腾退长江岸线55公里,取缔码头数量全省居首。同时,荆州按照应绿尽绿、见缝插绿的原则,将码头复绿与防护林建设、城市景观公园建设融合,完成了造林绿化31.5万亩,高标准复绿305处,栽种树木苗木30余万株,复绿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挺起“工业脊梁”,激活发展动能 在荆州市公安县伟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锈钢复合新材料项目现场,工程车川流不息,今年1月31日开工建设,现在厂房已有雏形。 “目前已经基本将厂房建设好,年底将设备调试完毕,到明年2月左右就可以正式投产。”伟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忠华说,该项目同步配置了环保除尘、废水处理、循环水等公辅设施和智能化生产系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有力补强荆州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预计年产260万吨不锈钢新材料,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50亿元。 在此之前,项目投资方、南京东金集团董事长傅宜东曾带领公司在全国多个地方考察,最终选择了公安县。“这里有长江黄金水道,物流成本低,便于公司大宗原材料运输。湖北省内上下游配套企业还可以为公司生产、发展提供支撑。”傅宜东说,公安县为了引得凤凰来,专企专策、紧盯快上,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百亿级项目从洽谈、签约到落地仅用了9个月时间。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