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清欢在字里行间

    □ 安频

    如今,能够坐下来看书、读书、写书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浮躁,亦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

    然而,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享受于看书、读书和写书,并且乐此不疲,我便是其中之一。我总以为,追逐名利是片面的,只有在精神领域的提升,才是长久、高尚的。只要出的书还在,不管多少年过去,我的温度、情感与思索,还是可以给后人以惊喜、启迪和感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字里行间的清欢,就像那春风抚慰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就像那黄河之水从天降,奔腾不绝勇向前;就像那旭日初升照人间,满怀信念前程似锦。所有的误会与曲解,我都任它随风而去,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在红尘喧嚣之中开辟属于自己的文化乐园。

    一

    《一束乡愁》中有花草树木、乡情乡愁等,涉及题材广泛。在内容编排上,《一束乡愁》根据内容分栏目,栏目下所属的文章大多是同一类型的,所有的文字尽是我的心灵之旅。偷得浮生半日闲,清游只为醉花阴。我如何在烦乱的尘世寻觅清净地,如何观花看草,如何品读地方风土人情,如何记录趣闻轶事……从中可窥一斑。朝朝暮暮,晨昏忧乐,于人生及其喜怒哀乐而言,我既是学习者、同行者,又是观察员。宋人黄山谷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高中肄业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广览群书,这是我的常态。我所看的书籍随工作和爱好拓展,现在选择纸质书,有时还在第三方软件上听书。我偏爱专题式学习,围绕一个主题买书、看书,并从网络搜书、听书,加以长期观察、搜集资料、请教大家,因而能潜心研究,乐在其中。《一束乡愁》正是这种学习方法的结晶。我天性豁达开朗、认真勤勉,不求锦衣玉食,不求高楼大厦。对于文学,我爱不释手。因为文学,我认识了各阶层的书友。我愿意与优秀的书友交朋友,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有幸与各行各业优秀的人同行,我们能互相学习进步,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书内的文章篇目有限,但书外的人生篇目却是无限的。

    二

    《一束乡愁》也许是一本永远寂寞的书,印量较少。馈赌的无非是亲朋书友、老领导、老街坊,圈子很小。然而不管怎么说,它总算圆了我最为重要的一个出书梦。记录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感悟,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我都希望记录保存下来,留下一本或者几本我写的书,可以给后辈留个念想。把书当作交识文友的一件礼物,对增进友谊大有裨益。

    三

    突然想起某位朋友十分不解的提问:“您忙忙碌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算出了书又有谁看,又有什么意义呢?”也有的人劝我:“现在这个年代,谁还看纸质书?”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也不是一个具有大格局的思想家,更不是一个文笔华美、倚马可待的人。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我选择记录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温度,正是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现在要是一天不写作,我的心情就不好。我只想记录下自己游览过的祖国大好河山,把游记写在山山水水上。把这些饱含情感的文字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给喜欢读我作品的人们,留给社会。

    四

    从当农民、工人,到从事文职工作,几十年来,我除了努力工作以外,剩下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特别是退休后,我时间多了起来,有空到全国各地旅游,领略祖国的风光魅力。在路上,我见识了,品味了,感悟了,亦思索了。

    现在,把我的所知、所求、所想、所爱、所恨、所拥有的,用我手中的笔、用我的心灵、用我的真诚、用我的品质、用我的鉴别力,整理出来。书里文章有写人物和景色的,也有写轶事和民俗文化的等等,它们都留下了岁月的浅浅印痕。

    我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就是因为我与文学结了缘。文学使我的生命范围变宽阔了。庄子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拥抱文学的欢乐,我愿与大家共享。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作权学会会员。)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