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副刊·绣林

一路向北

    □王芬

    1

    一路向北的第一站,选择了老君山。乍看行程,都不禁要问,为何是老君山?凭山而论,泰山华山黄山各有各的风韵,都藏在诗里画里,可老君山有什么名诗典故呢?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老君山上住着老子,却因无为修行而声名不远,世人有苦有难时,佛祖太上老君祖师爷都是神,世人纵情山水时,诗仙诗圣诗佛只有诗,山不在高,有诗则名。

    我们奔赴五百多公里,行至山脚。远望平平无奇,身处其中,不断向山中蜿蜒,但见云雾蒸腾,逐浪涌动,仙乐缭绕,真有置身仙境之感。老君山真秀,秀峰林立,诸峰之间,夹杂山道,行人穿梭在云镜,总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静谧。老君山真仙,我们一路怀揣着登金顶访老君的梦,空气仿佛也升腾着焚香的清甜,坐索道,拾台阶,登云梯,越向前行,越觉得清冷,顿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天公又作美,登顶时风雨来袭,原还可朦胧依稀可见的山峰全隐没在了浓浓的白雾中,世界只剩了这金顶,只剩了这老君殿悬浮在半空,只剩了这金塑的老君骑着青牛物我两忘于天地间,一时真有神游之感。我登过这样多的山峰,在这样多的山峰之上眺望过远方,张家界峰林耸立,让我感叹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庐山的云海日出,让我感受过高山的浪漫,虎跳峡上的日照雪山之颠,更是让我如痴如醉,可唯有在老君山上,我有置身仙境之感,顿生虔诚之念,心静如水,所有的痛苦浮华都随风飘散,天地之间,唯留清风白云。

    我们一行六人,都有颗柔软诗意的心,看到一抹葱绿,一缕金光,都欢呼不已,又极友善和脾气,吃穿住行,都以便利为宜,并不十分讲究,而精神的丰盈自不必说。一路几百公里,我们虽蜗居在车内,却谈诗说书,你一句我一言,笑声相闻,妙语连珠,怡然自乐。一天的行程结束,码字成了我们不约而同的习惯,写诗,写日记,写文章,记录自己的心情。晚上,我们谈人生,谈情感,谈生活,情感真挚,发自肺腑,信任非常。这样身心欢畅的旅程,让身心俱乏、几度失眠的我,昨日竟倒头就睡,安眠到天明。

    到海口两年,因为疫情之故,不能出岛,也没有远行。没有知己,也无情投意合之人,每日上班下班,望着江水发呆,看着时光流逝,强迫症一日强过一日,神经即便在没有巨大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也始终紧绷,晚上辗转反侧,不可知的恐惧在梦里侵袭。

    身似浮沉雨打萍,此刻,身披烟波立云舟,多愿,梦变鲲鹏振长空,驾云腾雾似仙翁。

    2

    依依惜别老君山,向洛阳行。神都洛阳,因频频和武则天一起在电影里出镜,显得格外神秘,令人向往。

    如果不是听友人提起,并不知道,洛阳有龙门石窟。我对北方文化,向来不甚熟悉,不知是受诗词还是电影影响,总觉得梦里江南才是诗意和富庶之地,有山水浸润,自然儒雅精致,不像北方,黄沙漫漫,总让人觉得偏远粗犷。年轻时并不读历史,不知北方才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南宋以前,士族大夫都居住在北方,垄断着财富和文化资源,南宋以后,战乱纷争,移都江浙,士族迁徙,从此南蛮之地的烟雨被赋予了诗情画意,浸透了雅致风韵,可知文化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着多大的作用,又是如何摆摇着历史的车轮,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认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到龙门石窟时,天正下着细雨。乌鸦鸦一群伞已经在无声昭示着龙门石窟的魅力,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四大石窟。“龙门”二字,更是因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和龙门客栈的江湖风云家喻户晓。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现今大多已褪色。历尽千余年的风霜洗礼,石像多已斑斑,近700尊佛像头和脸被毁,主要是因为四次灭佛运动和清末民国年间的文物盗取,其次才是自然风化。石窟成于人之信仰,毁于人之信仰,千年沧桑巨变,行走其间,感触尤深。人于这天地,何其渺小,就像这些佛像,即便再威严精细,于这龙门山而言,远眺也只是不起眼的一粒,但人的力量又是何其强大,从大禹开凿龙门山,到皇家开凿石窟,无论多么险峻之地,他们都能登木梯而上,无论多么坚硬的石头,他们都能在其上开凿塑像,这一大一小之间的对比,让人无法不相信信仰的力量,信

    念的力量。

    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当属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站在卢舍那大佛之下,凝望着武则天的眼睛,穿越历史的烟云,探寻这位绝无仅有的奇女子的心灵,无字碑也好,这尊佛像也罢,都只是静谧无言地见证着那段历史,被尘土风化的历史。

    在洛阳住了两晚,珞樱、阿苏、苌楚我们四人去看了电影《热烈》,为这段一路向北之旅再添几分激情。又去看了隋唐洛阳城和洛邑古城,穿着唐服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演绎,虽然疲累,我们都兴致极好,觉得极有趣味,有图为证。我一秒也不耽误,借着间隙还去感受了一下洛阳spa。今天,我们将离开这座古城,离开河南省,向山西的平遥出发,在山西又有怎样的故事在等着我们呢?

    3

    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

    洛阳的第二天给了隋唐洛阳城遗址。因位于三川河谷之处,隋唐时期洛阳城坐拥109坊,有南市、北市和西市,经济繁华甚至超过长安。

    还未入景区门,一家唐服租赁店就吸引了我。梦回唐朝,是多少女子的梦想,更何况我们这些文艺女青年呢?穿衣、盘发、化妆,我们人均花了一个多小时,原本只计划在洛阳住一晚的行程不得不因为近两小时的旅拍往后延。在反复地旋转、摆拍之后,我们每个人都略显疲惫,但对美丽照片的期待不断重启着我们的热情。专业摄影师很耐心,我们也安慰自己,出来一趟,总要做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留些可以晒圈的美丽印记。

    我们虽是文艺女青年,终究不能免俗。也许,物极必反,大雅即大俗。

    据说,这个景区晚上灯火通明、金碧辉煌,穿

    着唐服拍照的人群摩肩接踵,再现了盛唐的烟火气。为了感受一下旅游的热潮,从隋唐洛阳城出来,简单休整后,晚上我们又前往洛邑古城。到处是通明的灯笼,到处是穿着唐服的漂亮小姐姐,我们真仿佛穿越到了盛唐的市井里,毫无成本地沉浸式体验大唐盛世。

    相比于网上抱怨各大景区人山人海、人挤人,我们倒乐见这人世的繁华,行走其间,只要是未见过的风景,只要怀揣着自由之心,只要心里还存着对远方的向往,我们的热情就会持续燃烧。

    我们脚踩的每一寸看似太过平凡的土地,路经的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千年以前,也许都曾有一座院门高深的宅院,住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心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平遥古城,一直活在书中的字眼里,对于山西,除了醋,我一无所知。原来知道有个电视剧《乔家大院》,但年少时我只爱看些琼瑶剧,这么有历史感的电视剧,因我的无知注定是无缘得看的。

    但此次平遥之行,让我与晋商文化初次相遇,山西人敢拼敢闯、讲信讲义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北方人的豪迈,以前在我看来是粗犷,现在却觉得是豪情万丈,以前自己引以为傲的百转柔肠相形见绌下不免有些矫情。

    入古城当晚,行至一家驻唱酒吧,门口喊着免费送一沓鸡尾酒和六碟点心,抱着蹭吃蹭喝的心态,我们走进了这家山西大院风格的酒吧,跟着驻唱歌手互动合唱,手舞足蹈、激情四射,因为我们作为听众太过敬业热情,酒吧一定要再送一沓酒,还不停为我们把点心加满,直到唱累了跳累了,我们才尽兴而归。长这么大,第一次在景区喝到免费的酒,还惶恐别人热情挽留。

    入古城第一站,是平遥四大富商之首、清代富商马中选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共有三座大院、六座小院,197个房间。在平遥古城三千多处古代民居中,马家大院以其气势雄伟、规制严谨、功能齐全、风格独特而享有盛名,鸟瞰大院总体布局酷似大大的马字形,四周皆青砖灰墙,内部富丽精巧。接着到了以“汇通天下”而盛名远播的日升昌票号,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创建于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票号的出现,结束了现银镖运的落后局面,开辟了中国金

    融业的新纪元。令人震惊的是协同庆钱庄的地下金库,金银多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据估算当时藏有的金银数量相当于现在的300亿元,我还购买汇票亲身体验了一把汇票兑金银的感觉,晋商的智慧和魄力,真让人大开眼界。之后又逛了中国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的平遥县衙,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以前只觉得七品县令是芝麻小官,应该蜗居一隅才对,现在想来,古人的生活也没我想象的那么贫穷落后清苦,相对现在的一房难求、寸土寸金,不用还房贷的古人想来也是幸运。

    《又见平遥》实景演出是不可不看的,剧情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遥人受到巨大影响,家被抄、人被杀。清末同治年间,平遥城里一位票号东家赵易硕,得知赵家在沙俄分号的掌柜王家罹难异国,全家13口惨遭灭门之祸,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儿子。于是,赵易硕抵尽家产,凑齐白银30万两,聘请城中最负盛誉的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赴沙俄保回王家这根独苗。结果,7年过去,赵易硕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的血脉得以延续。

    它首创了国内演出的行走观演模式,剧场内不设坐席,没有舞台,观众边走边看,跟随剧情的发展变化,行走在不同的场景中。这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血脉传承、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的故事,跟随演员出入大院、街巷、武馆,大院的繁华、盛大的选秀、闺中的沐浴、沿街的叫卖,像一幕幕微缩电影,演绎出了百年前平遥人的生活,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互动式的对话,一度让我泪目。

    2000年血脉不断,何等的豪情,正如剧中所说:他们保的不是镖,是仁德,是仗义。在整场实景情境的体验中,给我留下最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做人的德行和人与人之间的仗义。中庸之道,让我们学会了圆滑变通,精明人情世故被称作最高褒奖,诚信,与变通相比,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一度恪守承诺被认为是刻板和痴傻,仗义,更不必言,从知道资本是如何让一个人趾高气扬地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获得特权开始,我们就不愿意再为任何东西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我们从世家文化和宗祠文化中觉醒,不再愿意受规矩和人言的束缚,交通的便捷可以让我们随时离开认识的人奔赴远方,不必再为虚名委曲求全,可是,在丢掉羁绊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丢掉了一些初心呢?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没了根,在哪里都是流浪,保住姓氏,只是寻根的一种方式,真正的生命之根,要靠心灵去浇灌。

    平遥这座城,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