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特别报道

第003版:特别报道

恒隆人说

    从1993年到2023年,迎来而立之年的湖北恒隆企业集团经历了从“0”到“1”的破题,她砥砺奋进,成为民族之光,立于世界之林,正拥抱智能制造蓝海。30年来,一批批恒隆集团的员工,一条心、一个梦,把青春智慧奉献给生产、研发和市场开拓,向这个时代交出了创新引领、使命在肩的“恒隆答卷”。

    沙市久隆汽车动力转向器有限公司员工董家斌:

    立志做全国第一、中国最好

    我是沙市久隆的老员工,进入公司是我参加工作以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年汽车动力转向器全靠进口,国内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但是创业团队看准了转向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没有资金、没有产品、没有市场,陈涵霖先生就自己背着笨重的样品出去推销。

    当年,陈涵霖先生、吴其洲先生在第一次参加全国汽车转向系统行业会议时说,公司要“做全国转向器第一,做中国转向器最好!”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现场不可思议的眼神,我心里想的是,只要我们在一起,一定可以实现。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文卫平:

    首套“中国制造”的齿轮齿条式动力转向器图纸诞生了

    1997年,我们一帮年轻的技术人员,为了早一点完成齿轮齿条动转的技术研发,白天上班生产,下班后挤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租来的房子里设计绘图。熬过了闷热的苦夏和蚊虫叮咬,画出了“中国制造”的齿轮齿条式动力转向器首套图纸。

    第一个配套产品试装时,我们在沈阳租来的一个旧车间里调试,零下20几度、没有暖气,前面人顶不住了,后面的人继续上。

    公司起步那些年,工程师带售后服务职责,我们去送样、换件,近百把斤的转向器都是肩背手扛;没有专业设备,我们就自己设计,和师傅们一起组装,磨合台、高频淬火、打销台、盲槽机、旋风铣等等,为公司顺利生产提供保证。困难和挫折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相信黑夜之后就是黎明!

    湖北恒隆企业集团汽车电控及系统研究院副院长冯爱民:

    客户也没想到我们能干成

    “我看你们恒隆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压根还不知道水有多深!”这是当年719项目中,客户技术部门领导在交流会上说的原话。719项目,是恒隆EPS首次进入合资背景客户的项目,项目前期进程都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就在产品进入上量爬坡阶段时,核心电器元件供应商,不再配合量产固化系统的开发,这也意味着在制品消耗完后,产品将面临无件组装的困境。

    项目到了关键时刻,根本没有退路,如果不能突破,我们的产品、产业就会遭受重大打击。关键时刻电控团队硬着头皮顶了上来,在客户的需求、公司的期盼双重压力下,大家通力合作,不抱怨、不抛弃、不放弃。

    经过近7个月技术攻坚,电控软件系统研发成功,719项目完成了验证。总结会上,那位领导说:“我本来没指望你们的产品了,没想到恒隆还真自己把这个项目干成了。”

    美国恒隆公司总经理蔡海绵:

    以国际标准提升自己

    打开全球市场

    2004年,恒隆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上市让恒隆用国际标准来提升自己,直面国际竞争,也为恒隆开拓全球市场打开了大门。2009年实现为克莱斯勒批量供货,并进入了福特的供货体系。现在恒隆的配套产品也从RCB、MSG扩展到iRCB、eRCB,北美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CAAS巴西公司总经理Ozias:

    累计为巴西市场提供近200万台配套产品

    10年前,巴西市场普遍对中国的产品抱有怀疑的眼光。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CAAS巴西拥有巴西主机市场的四分之一份额,累计为巴西市场提供了近200万台配套产品。巴西公司十周年庆典仪式上,市长Gutti先生说,非常感谢恒隆集团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瓜鲁柳斯市的经济发展。

    恒隆凯迩必汽车电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卢琼波:

    强强联合,进军电动助力转向领域

    2018年恒隆集团与日本KYB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中日合资企业。双方携手,进军电动助力转向(EPS)领域,通过各种改善,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及产品质量。合作后,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传统的C-EPS产品升级,实现模块化及标准化;成功导入DP-EPS产品,完全自主设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系统设计、软硬件开发、调试匹配等部门的研发团队,形成自己的产品设计规范、试验标准,具备了全面的验证能力。目前开发的DP-EPS产品,拥有2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可达55万套。

    恒隆S+公司软件工程师丹·安德森:

    将恒隆的转向技术推向全世界

    我们是恒隆集团在瑞典的子公司,关注并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创新的转向方案。我们的蓝图转向是一种高级转向控制,它能抑制来自道路、轮胎及动力系统的干扰,并提供出色的转向精准性和稳定性。自2013年量产至今,我们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已经在超过14万辆的重型卡车上应用。我们会与恒隆一道将恒隆S+的技术推向全世界。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