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特别报道

第008版:特别报道

医途星光守护健康
——走近荆州市中心医院2023“医师之星”

    妇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肖黎

    开拓创新两翼齐飞

    传帮带,传的是技能、帮的是成长、带的是希望。

    “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医生”,这是肖黎的标签。而在这些标签背后,是一个追梦的人。

    坚持科研教学与临床并重,他的“主业”不仅是救死扶伤,也有教书育人。2018年起,肖黎担任长江大学外籍留学生教学工作,他凭借极强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了学生的爱戴和认可。他常说:“临床带教从来都不是负担,而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良好阶梯。”始终坚守初心,肖黎用时间诠释教学信念,用担当见证学生成长。

    向疑难病症开刀;专注于妇科恶性肿瘤分子机制的临床医学研究;参与多个省市级课题并发表多篇论文……以科研带动业务能力提升,肖黎的研究成果为妇科恶性肿瘤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披荆斩棘。

    “将科教与临床视作医务工作者成长的双翼,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我们才能有发展后劲,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肖黎说。

    心胸大血管外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钱海云

    十年磨剑心间“勇者”

    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心胸大血管类手术,就是和死神的直面对决。钱海云带领团队,凭借深厚“内功”,每天帮助患者从死亡线上重获新生,惊心动魄却游刃有余。

    45岁的张先生感觉“前胸后背都有撕裂感的剧痛”,紧急送往荆医后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在手术室的全力支持下,钱海云团队快、准、狠地逐一攻破手术难关,拆除“人体炸弹”。

    近年来,钱海云团队累计救治500余名主动脉夹层患者,获得患者及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为进一步提高鄂中南地区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疗水平,钱海云率先在荆州市开展主动脉夹层宣讲,走进基层医院进行诊断指导,明确治疗策略;组织举办荆州市主动脉夹层论坛,并创建荆州市主动脉夹层工作群,为构建全市主动脉夹层救治网络、强化恶性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旁人眼中,心胸大血管外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时间长,但正是无数次攻艰克难,钱海云一次次延展了生命的维度。

    产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潘琴

    护佑新生医者担当

    新生儿的降临,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份巨大的喜悦。而这喜悦的背后,是每一位妇产科医生的辛勤付出。

    10年前,大学毕业的潘琴如愿成为荆医妇产科医生。从最初被产妇的痛呼声吓到不知所措,到现在每一台手术的信心满满,这之间的蜕变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努力服务好每一位孕产妇,接生好每一名新生儿”,是她的职业宗旨。

    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班,23时许,一名孕妇疼得满头大汗,被救护车送进医院。经检测,胎心急剧下降到40次/分钟。潘琴闻讯赶来,考虑产妇急腹症原因不明,胎儿情况也很不好,“不能等了,立即准备手术!”

    绿色通道,直送手术室。打开腹腔后,主刀的潘琴发现,子宫足足扭转了180度,引发了胎盘早剥。取出胎儿、剥离胎盘、“归位”子宫……从接诊到孩子平安降生,仅仅用时9分钟,“真是惊心动魄,如果当时多犹豫几分钟,子宫和孩子可能都保不住了。”

    “狂飙”急救,守护母婴。潘琴始终怀揣着“医者父母心”的信念,在产科医生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肛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叶辉

    坚守“医”线不负信任

    “阑尾已经化脓,再晚些可能就穿孔了。”平时站在手术台前的人,这时正躺在手术台上。同事们说,他是最负责任的医生,也是最不合格的患者。

    时间回到几个小时前。叶辉当天安排了5台手术,做到第2台时,他的腹部开始隐隐作痛。他没有声张,继续操作着器械,顺利完成手术。

    “我是一名外科医生,能够掌握自己的病情,在确保手术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坚持一定要坚持。”忍着疼痛,做完所有手术,已是17时。快速去做了检查,结果验证了叶辉的猜测:急性阑尾炎,阑尾肿胀十分明显。

    当晚,他被推入手术室,接受了急诊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一天,不顾“好好休息”的医嘱,就开始视频指导科室医生查房、修改医嘱。

    “并不止我,‘轻伤不下火线’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常规操作’。”叶辉说:“我们多坚持一分钟,病人就少等一分钟。”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医生的责任与坚守。

    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伍志琴

    光明使者点亮希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科医生是守护光明的使者。伍志琴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为患者“拨云见日”,守护光明。

    做患者的视觉卫士,是伍志琴坚定的职业理想。在病房里、手术台上、门诊间内,每时每刻不断打磨技艺。“知识日新月异,做医生需要终生学习、不断提升。”她致力于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挽救了众多失明或濒临失明的患者。

    “把每一例手术做到极致”,最大程度减少手术风险,防范手术并发症,伍志琴实现了“零医疗事故”“零投诉”,更收获了患者的信任。

    爱学习、善钻研,是伍志琴一直坚持的习惯。长期承担长江大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也让她收获许多:“视野更开阔了,对疾病的认识更精、更深,为日常诊疗、科研打开了思路”。

    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伍志琴收获了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但她认为:“给更多黑暗中的患者带来光明,才是医者最大的欣慰。”

    儿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赫

    生命相托与爱“童”行

    11岁的童童因恶性高热被转入荆医PICU时,已是昏迷状态,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情不断恶化,生命危在旦夕。在杨赫的带领下,PICU全体医护取消休假,24小时专人专班守护。

    “面对如此严重的并发症,我知道一刻都耽误不起。每一秒,对这个孩子的生命都至关重要。”杨赫说。

    抢救小组第一时间到位,大量血液制品输注,24小时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及维持……在童童带管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8天里,杨赫与团队丝毫不敢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患儿最终成功拔管撤机。

    繁重工作之余,杨赫指导童童进行语言认知、肢体运动等功能锻炼,用尽全力为孩子康复而努力,“当时脑海里就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

    每一种疾病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翘首以盼的家庭。杨赫践行着医学誓言,也影响着更多年轻医生,用实际行动履职尽责。

    心血管内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卢红涛

    “心电一张网”医患零距离

    工作13年,年收治患者400余人、完成介入手术700余例,有时穿着30多斤的铅衣,一站就是一天……卢红涛认为,既然选择了医生职业,就要付出一颗真心。

    医院是他的主战场,但他所战斗的地方又不仅于此。

    2022年,荆医启动“全国心电一张网”项目,这张“网”已铺设至近百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为医院胸痛中心协调员,卢红涛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基层群众心脏不适,可就近到所在网点医疗机构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同事24小时轮守在荆医心电诊断中心,卢红涛会第一时间提供远程心电判读,并指导开展急危重症救治或转院,为胸痛患者开辟“救心”绿色通道。

    “借助远程诊断平台开展一系列带教工作,提高全市乡镇、村卫生室医生的诊断能力,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卢红涛坚信,在荆医胸痛中心团队的努力下,这张阻击心血管疾病、护佑人民健康的“健康网”,会织得越来越密,让更多群众受益。

    重症医学科(ICU)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邵锋

    医心向党情牵雪原

    ICU病房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亦是抗击新冠病毒最重要的阵地。作为3年来荆州市在抗疫一线工作时间最长的医生之一,邵峰说,拯救生命是重症医生的职责,若有需要,我们必达。

    会诊发热患者,抢救重症病患,协调粤荆联合医疗组开展危重症定点救治……这是疫情发生以后,邵峰的工作常态,脑子里浮现的是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他说:“根本没有时间害怕、恐惧和后退。”

    2022年,西藏疫情,邵锋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踏上了为期59天的援藏之路。

    担任医疗救治组长,他和荆州援藏医疗队一同,主动承担起危重症新冠患者救治任务。经常穿着防护服,在病房一待就是10余个小时,随时为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成功抢救了多名极危重症患者。

    在西藏的每一天,邵锋都被优秀的同志们激励着、感动着,他们中许多都是共产党员。邵锋也在一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负重托、勇于担当。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龚建化

    守好“关口”“幸福”呼吸

    日常诊疗,怀仁心、精医术,深耕肺癌、肺结节及呼吸介入“亚专业”,在气道腔镜介入治疗等领域填补省、市多项技术空白;

    战疫时刻,勇挑重担、冲锋向前,书写了“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科研教学,勇于创新、孜孜不倦,以医生和医学教授的双重身份,投身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大局;

    服务百姓,深入基层、关口前移,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把工作做到“源头”……

    对龚建化而言,20余年从医生涯,是不断攀登和突破的过程。

    作为省级重点专科,荆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呼吸疑难危重症救治、呼吸微创介入治疗、肺癌综合治疗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诊疗体系。

    即便再忙,龚建化也会抽出时间深入基层。作为“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荆州地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放弃休息时间,下沉到各县市区2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慢阻肺筛查、健教、义诊。由于成效显著,荆医获评“幸福呼吸”项目2022年度优秀牵头医院,也是该项目全国第四期唯一一家优秀单位。

    肾病内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秦鹏

    服务到家温暖传递

    “你好,小刘,我们来看看你,最近腹透的情况还好吗?”为更好地管理、追踪患者腹透情况,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今年4月,秦鹏带领科室人员开展腹膜透析家访活动。

    患者刘女士腹膜透析近1年时间,已连续3次发生腹膜炎,严重影响了腹膜透析效果。

    “是什么导致感染频发?”秦鹏急在心里,“可能与患者操作不规范及操作环境不达标有关。一定要尽早去她家家访!”

    “荆医肾内科是一个手术化的科室,搬迁新院后,工作量显著增加。”尽管工作繁忙,秦鹏始终放不下患者,终于挤出时间,赶到了在万城的患者家中。

    秦鹏和护士长胡霞考核了刘女士的腹透换液操作,对居住环境再次进行评估,找出了症结,并指导她如何改进。4个月过去了,刘女士的腹膜炎再未复发。

    结束家访,秦鹏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医院,继续完成手头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兼顾在院患者和居家病患,忙碌而充实,平凡而有意义!”

    医学检验部免疫室主任、副主任技师:江涛

    幕后英雄别样守护

    每一次疾病的诊断,每一个治疗方案的确定,几乎都离不开一纸检验报告。而这一张张看似普通的化验单背后,凝结了检验人的心血与汗水。

    作为科室业务骨干,江涛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负责过HIV筛查、风湿免疫实验室等多个专业组室的建立和管理。工作中,他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0余项,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根植于心,抗疫期间,江涛把检验科实验室作为战场,每天千百次的实验操作、数万份的实验数据分析,见证了他作为检验人与共产党员的双重担当。

    “要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果。”江涛在荆州市率先开展了新冠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提高检出率,确保医护人员安全。

    随着个体化、精准化医疗时代的到来,检验医学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兼顾医教研,江涛说:“我个人的成长就是荆医检验医学学科发展里程碑式变化的缩影,投身检验医学学科建设大有可为。”

    超声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开文

    他是“超人”也是“神探”

    “超人”是大家对超声医生的昵称,也是对他们“刨根问底”寻找病因专业能力的肯定。从医16年,李开文用执着和热爱,谱写了“超人”修炼“秘籍”。

    “超声诊断是一项脑力与眼力相结合的工作,既要不断补充知识储备、及时总结经验,又要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耐心,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的可能。”娴熟的操作手法,“鹰眼”地毯式搜查,李开文“医”路追求,抢占技术新高地,为生命护航。

    对于新生儿来说,脑组织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但颅脑损伤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有效提高新生儿颅内疾病检出率和及时诊断,李开文在全市率先开展“新生儿颅脑超声”新技术应用。

    将移动式彩超推到新生儿病床前,李开文从宝宝未闭合的囟门对颅脑病变进行探查,用丰富的诊疗经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实时动态、无创无辐射、快速精准……“新生儿颅脑超声”获得荆医新业务新技术优秀奖,更成为推动新生儿重症医学发展的“利器”。

    □ 记者 宗璇 刘洁 赵保佳 王克勤 特约记者夏自宇 通讯员鲁萌

    今年8月19日是第6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以“中国医师”命名的节日里,荆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荆医)的医务工作者们一如既往坚守岗位,用仁心仁术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他们是健康的“守护者”,他们是勇毅的“探索者”……让我们一起走近荆医2023“医师之星”,从他们身上,感受新时代荆医人践行使命、诠释初心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