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特别报道

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
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解读(一)

    8月4日召开的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洪湖市委、洪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以实施规划纲要为总抓手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今起,本报将推出特别报道,解读全会精神,敬请关注!

    总纲

    一、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发展;坚持节约集约、集聚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

    二、等六个方面

    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着眼把方向;着手作示范;着力抓落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优生产;做优加工;做优品牌。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型升级,优化存量;招商引资,拓展增量;科技创新,突破变量。

    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谋划市域空间新布局;锚定强县工程新目标;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培植镇域经济新特色;挖掘乡村振兴新势能。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提升企业效率;提升产业效率。

    主攻“四大功能目标”。打造全国知名淡水产品预制菜基地;打造武汉西南第一门户;打造红色生态文旅目的地;打造魅力水乡宜居城市。

    三、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理想空间结构、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两带三组团、两轴三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1+2+1”主导优势产业,即:水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特色文旅产业。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洪湖经济开发区服务功能,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提高土地利用质效。着力开展存量用地清理、推动集中集约开发、建立亩均效益评价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四、完善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严格考核督办。

    坚定不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安全是发展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共抓大保护、推进大治理。

    在湖北、荆州划定的一、二、三级流域底图单元基础上,科学划定5个四级流域片区、27个五级流域片区、66个子流域单元,形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底图。明确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物安全等五条底线,分区分类建立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因地制宜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推动底线更加清晰、管控更加精准、发展更加高效。按照“五四三二一”的方法路径构建统揽洪湖发展的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清单推进落实体系,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快编制和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推进实施螺山双电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全会要求要从大处着眼把方向。按照“五四三二一”的方法路径,围绕“负面清单、正面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四张清单,构建统揽洪湖发展的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清单推进落实体系。各地各部门都要坚持清单管控,时刻牢记“不能干的事坚决不干”,严格落实负面管控清单,落实单元管控规则,推动底线更加清晰、管控更加精准,坚决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从小处着手作示范。小流域是实施《规划纲要》的有效空间单元。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半年打基础、一年见成效”的原则,推进实施螺山双电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全域推进共同缔造,运用“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制定“一河一策”,用一年时间完成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全流域实施,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要从深处着力抓落地。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从流域上游开始治理,统筹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乡村绿化美化,实现“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做起,建设满足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硬件和软件,创造更加生态、更加安全、更加富足的美好乡村生活。更加注重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运用好“五共”工作法,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共建美好家园。

    坚定不移加快农业现代化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着力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洪湖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要立足实际、扬长补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市,首先是做优生产。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坚决执行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相关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种植、水产养殖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水生蔬菜、洪湖再生稻、鱼虾蟹、蔬菜油料等标准化基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渔莲共生、河蟹“3+5”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设施化、机械化、智慧化农业,做实“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市,重点是做优加工。要深度对接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用好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式、集群式发展。要扶优扶强一批,着力培育2家领军企业、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成1条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要重整盘活一批,加快恢复农产品加工产能;要招大引强一批,力争每年招引10个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关键是做优品牌。要强力推进“品牌强农”发展战略,争创“洪湖莲藕”省域公用品牌,让冠以“洪湖”名字的农产品物美质优、身价倍增。树牢“六次产业”理念,加快发展直播电商、网红经济,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电商产业基地,建设市、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寄递物流体系,让“洪湖味道”飘香全国。

    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施意见》明确表明,洪湖市将实施产业链协同发展、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敲定了洪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基调。

    全会指出,树牢“工业优先”意识,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工程”,让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增长发挥主引擎作用,带动提升“四化”支撑力、驱动力、融合度。

    加力转型升级,优化存量。对标全省“三高地两基地”和五大优势产业、八大新兴特色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在稳住农产品加工、石化装备制造等看家主业的同时,紧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风口,推进纵向成链、横向集群,加快打造三大百亿产业、建设三大百亿园区。推动新一轮技改全覆盖,加快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实现存量工业高端化布局、清洁化生产、智能化改造、服务化延伸。

    加力招商引资,拓展增量。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高效率用好“八个依托”工作法(依托优势抓策划、依托资源抓转化、依托存量抓做大、依托产业抓延伸、依托人脉抓信息、依托风口抓布局、依托园区抓落地、依托服务抓环境),尽锐出战抓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回归招商,形成招商引资“葡萄串”效应。实行项目闭环管理,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项目数量、质量、体量“三量”齐增,实现开工率、投产率、到资率“三率”齐升。

    加力科技创新,突破变量。协同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面发力,持续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把科技创新“关健变量”转化为工业发展“关键增量”,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

    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谋划市域空间新布局、锚定强县工程新目标、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培植镇域经济新特色、挖掘乡村振兴新势能,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市“三大战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重塑以工促农、产城融合、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谋划市域空间新布局。构建以底线优先为原则,以城水共生为导向的“一带一心三廊道(长江经济带、洪湖生态绿心和东荆河、洪排河、四湖总干渠三条生态廊道);一主一副一组群(洪湖市中心城区、新滩副中心、峰口-府场-曹市城镇组群)”的市域空间结构,优化全市功能布局。

    锚定强县工程新目标。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对标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四个体系”,聚焦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四个明显”目标,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统筹县乡村服务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扎实推动“强县工程”各项部署在洪湖落地生根。

    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宜荆荆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两圈叠加”优势,抢抓湖北关于加快洪湖新滩等14家共建园区建设机遇,深入推动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资源同用、市场同享、流域同治、民生同保,以新滩经合区打造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化紧密合作、深度合作,加快打造融入武汉都市圈样板市。

    培植镇域经济新特色。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坚持数量与质量“效速兼取”、共性与特色“相得益彰”、产业与投资“齐头并进”、内源与外源“内外兼修”、赋能与减负“双管齐下”,引导各乡镇根据发展定位,加快打造3个工业强镇、12个农业大镇、2个商贸旺镇、3个文旅名镇,形成错位互补、多点开花、全域发力的镇域经济矩阵。

    挖掘乡村振兴新势能。开展村级资产资源、问题合同、村级债务“三清”,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做实“一村一名荣誉书记”“一村多名发展顾问”,充分挖掘在外成功人士资源富矿,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发展资源、公共服务返乡下乡,以共同缔造理念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要学习借鉴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定不移加快信息化建设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带动作用,强化信息支撑、数字赋能,推动生产生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提升服务效率。逐步完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及数字城市功能,推行城市数据“一网通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要提升企业效率。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引导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工业设备数字化改造和企业(园区)网络优化升级,力争到2025年,实现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5G网络全覆盖,完成企业上云30家,新增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6家,培育省级5G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1家以上,建成5G全连接工厂2家以上。

    要提升产业效率。开展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重点推进一泰科技四期、远春石化扩产扩能、力拓装备改造升级等25个智能改造项目,提升智能化技改覆盖率、装备数控化率。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5G与农产品直播电商深度融合,推动12316三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等服务机构深度联结,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

    坚定不移主攻“四大目标”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主攻“四大目标”,加快形成多点发力、多极支撑体系,全面推进洪湖高质量发展。

    以打造全国知名淡水产品预制菜基地为主攻目标,发挥稻、莲、鱼、虾、蟹五大特色农业优势,补齐补强调味小龙虾、淡水鱼、水生蔬菜等预制菜“产、加、运、储、销”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叫响洪湖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7年预制菜产值过120亿元。以打造武汉西南第一门户为主攻目标,全面深化新滩经合区与武汉经开区紧密合作、深度合作,深层次、全方位、全领域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市场一体化建设,建设成为武汉市的“产业协同区”“消费卫星城”“文旅后花园”。以打造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攻目标,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擦亮洪湖旅游名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利用、文旅项目引进、文娱节庆策划”,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水乡、温泉度假三大主题旅游圈,力争到2027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3A级景区达到5家,4A级景区新增1家。以打造魅力水乡宜居城市为主攻目标,发挥水乡特色优势,实施基层治理提升、产业创新培育、公共服务优化、文化保护传承、完整社区建设、碧水蓝天保护、交通便捷畅通、安全韧性增强等八大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生态农业大镇、文化旅游名镇,提升流域生态品质,促进水城共生,力争到2027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中心城区每年增加1万人。

    全会要求要加快打造全国知名淡水产品预制菜基地。要发挥稻、莲、鱼、虾、蟹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补齐补强调味小龙虾、淡水鱼、水生蔬菜等预制菜“产、加、运、储、销”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叫响洪湖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7年预制菜产值过120亿元。要加快打造武汉西南第一门户。要全面深化新滩经合区与武汉经开区紧密合作、深度合作,深层次、全方位、全领域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市场一体化建设,着力建成武汉市的“产业协同区”“消费卫星城”“文旅后花园”。要加快打造打造红色生态文旅目的地。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擦亮洪湖旅游名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利用、文旅项目引进、文娱节庆策划”,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水乡、温泉度假三大主题旅游圈,力争到2027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要加快打造魅力水乡宜居城市。发挥水乡特色优势,坚持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以业为先、以城带产,实施基层治理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碧水蓝天保护等八大行动,建设“城水相依、古今交融、处处皆景、步步怡人”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