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匡奕君 卢成海 特约记者 杜川 通讯员 汪娅辛 陈琦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胜未来。近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立项结果,荆州一医在本年度荣获三项立项。据了解,这三个项目均针对当前医学事业发展中的难点及瓶颈问题,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是由省科技厅设立的研究项目,旨在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科研事业发展,培养、稳定和储备科技人才,解决湖北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核心竞争力之一,省自然基金项目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泛关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此次获批的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均立足临床、服务患者,将为临床诊疗带来新突破。 其中,胃肠外科申报的科研项目《偶联GPC-3的荧光/光声主动靶向分子探针在早期肝癌精准诊断及微创光热治疗的研究》,构建了一种能够主动靶向肝癌肿瘤微环境的共递送分子探针,该探针含有特异性主动靶向肝癌细胞。在实现早期肝癌精准分子诊断的同时,利用其光热效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高选择性光热消融治疗,而且光热治疗可以诱导实体肿瘤坏死凋亡,释放抗原,诱发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强免疫治疗效果。该研究有望实现肝癌的早期精准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较大的临床转化潜能。 结核科申报的科研项目《江汉平原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对江汉平原所有送检分枝杆菌菌种进行菌株鉴定,研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分离率,探索江汉平原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菌种流行株,揭示本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填补了江汉平原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空白,分析地区流行菌株构成,探讨江汉平原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防治诊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肿瘤科申报的科研项目《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辅助肺癌诊断决策技术研究》,聚焦于开发强泛化性能的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模型,从海量的医学影像中有效提取肺部病灶特征,进而提高肺癌诊断和预后的准确率和可靠性;解决肺癌的早期筛查、病理类型诊断及预后技术难题。该项目的科学价值在于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学习等新兴智能技术,为实施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和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驱动助力发展 三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同时获批,是荆州一医历年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结下的硕果。与此同时,医院科研科也积极组织申报并做好前期孵化,深入挖掘科研人才及研究资源,鼓励全院医护人员积极申报,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研发优势。 近年来,荆州一医一直坚持以科学研究发展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力求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医疗生产力,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在医疗服务方面,医院以患者就医获得感为导向,聚焦群众健康需求,现已获批有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2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紧跟医学前沿领域,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均衡学科布局。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医院积极建设GCP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湖北省肿瘤个体化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平台。稳步推进消化病研究所、遗传与生殖研究所等校级研究平台建设工作。在科研成果方面,近两年来,医院发表数百篇专业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120余篇,被《LANCET》系列等国际顶尖杂志收录的论文更是源源不断。此外,科研项目也陆续取得新进展,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立项,包括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子课题、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院在科研投入上的持续发力,有力牵引了科研原始创新,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科技赋能,慧创未来。荆州一医始终紧跟医学前沿领域和社会重点需求,紧扣医院总体发展目标,持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以高质量科技创新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将医院建设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研究型、创新型医院,为推动新时代发展贡献医学力量。此外,医院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助力健康荆州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