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祝平
提到秋水,你会想到什么?大概是庄子笔下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浩瀚;提到蒹葭,你又会想到什么?大概是《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朗。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沙市区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李劲的网名——秋水蒹葭。在永恒流淌的时间长河边,一枝柔弱却坚韧的芦苇倔强挺立,虽到人生之秋,虽已风霜白头,却依然笑傲无悔。这正是李劲追求的人生形象。
李劲1991年从华中师大分配至沙市,成为了沙市五中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沙市五中,她从初一教到高三,整整打了两轮通关。十二年的时间,她从青涩的新秀,成长为成稳的熟手。在生活中,她温婉亲和,关爱学生,学生都把她看作贴心的朋友。在教学上,扎实的专业功底,独出心裁的教学风格,简直就是语文的代言人。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上课是李劲的拿手本领。走上讲坛不久,她就获得了沙市首届教师“八项全能”比武一等奖。在获得省赛资格准备《长亭送别》一课时,她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推倒重来。为了营造一个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她东奔西走买下了整套的八七版《红楼梦》光盘,只为了从中截取“宝黛共读西厢”的几个镜头。在这样的苦心孤诣之下,最终这节课在省赛舞台大放异彩,李劲如愿捧回了现场赛课和教案评比两个一等奖。
2003年,李劲参加沙市区教育局公开招考,调入沙市区教研室,担任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研员。当时恰逢新一轮课改,语文园地迎来新课程的春天。在中语前辈的引领下,李劲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她以一线学校为基地,建立起中心组、教研组、备课组全区校本教研三级网络,组建了课堂研究、试题研究、写作研究和社团研究四支教研队伍,中心教研、校际教研、常规视导、学科竞赛、教师培训,五条线齐头并进,每一片天空都清朗靓丽。
作为一名区级教研员,听课研课,培养教师,是李劲最常规也最重要的工作。还记得当年“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当时要求现场抽签,不能提前准备篇目,李劲为了沙市区的一节比赛课,硬是和选手“磨课”磨到了凌晨三四点钟。在那个深秋的寒夜里,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小房间里,唯一温暖的应该就是她对工作的一片殷切之心。最终,在第二天现场,沙市区的这节课惊艳了所有人,当场就定下参加全国“四方杯”的竞赛资格。这可是沙市区第一次参加“国赛”,为了这节课,李劲指导青年教师定篇目、改设计、出点子,删繁就简,柳暗花明,最终为沙市区捧回了录像课、现场课和教学论文三个“国奖”。
指导老师上课进步、赛课获奖固然可喜,但受益面毕竟有限,李劲更牵挂的是千家万户的学生。真正想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发展,必须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更新理念,改变策略。为此,李劲盯住了学生最害怕的“作文”这块硬骨头,主持开展了“生命作文序列研究”课题的区域推进,指导教师从小角度、生活化的切入点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乐于表达、学会表达。
李劲的示范带动,激发了老师们对作文教学研究的热情,有效地规范了沙市区的作文课堂教学。统编教材在全国使用后,李劲又敏锐抓住了“名著阅读”这个重点,主动申报人民教育出版社该项课题,致力于在沙市区推进名著阅读学的课程化,积极奔走呼吁,倡导学生真正开展课外阅读。
多年来,李劲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坚守在语文的芳草地里,经年笔耕不辍,撰写的文章何止于名著阅读导引!苏轼曾以“飞鸿踏雪”比喻人生应该留下印痕,回看李劲的足迹,做教师,勤奋笃志,做教研,乐以忘忧。笃教乐研,她追求的是语文的真意;飞鸿踏雪,她留下的是杏坛的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