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州市政协考察组
为学习探讨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市政协主席蒋鸿率副主席陈斌、伍昌军,及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建局、荆州区政协、荆州博物馆、荆州文旅企业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于8月7日至9日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一行参观了平遥古城等地,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情况介绍,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将学习考察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旧称古陶,始建于西周,发展于唐宋,兴旺于明清,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古城占地约2.25平方公里,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平遥县城一隔为内外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古城以城内最高建筑市楼为轴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然。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显浓郁地方特色。
在古城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上,历届平遥县委、县政府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的理念,探索了一系列举措、办法、机制,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保护了古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7月,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特别是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平遥古城保护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平遥古城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将有力促进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在保护和利用中注重特有文化挖掘。平遥县在古城保护上,始终突出其文化特性,演绎活化历史文脉,既注重“形”的保护,更突出“神”的传承。对汉民族建筑、吏制、宗教、票号等诸多特有的文化符号,进行完整性深层次的抢救、保护和挖掘、展示。为保护利用古民居建筑,通过政府扶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创新历史建筑及工艺美术活化利用多元路径;为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依托古城西北遗存的工业遗产片区,将其改造为平遥电影宫,承办各类大型活动,搭建古城文化传播新平台;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各自特点,分类建设票号博物馆、兵器博物馆、彩塑艺术馆等一系列主题博物馆、艺术馆,传承和彰显平遥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晋商文化,创作的沉浸式大型室内情景剧“又见平遥”等古城演艺项目,以其特有地方性和新颖性,吸引一波又一波的中外游客。
二是在保护和利用中注重管理的统一高效。在古城保护体制上,晋中市设立正处级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涵盖城建、规划、文物、旅游、房管、公安、执法等职能部门,市政府专门委派一名副秘书长长期牵头负责。建立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古城管委会全面负责,统筹协调部门职责的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工作机制,形成古城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责任清、事共担、大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古城的有效保护、科学传承、永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平遥县成立古城房管局,使古城内2300余户传统民居和7000余间直管公房得到有效监管;设立古城消防中队,为古城消防安全提供专业队伍保障;组建古城旅游警察大队,对古城旅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进出平遥古城的机动车辆实行游客乘坐的专门游览车定额专牌管理,城内居民用车严格按照定量专牌进出管理,实现产业、人居、交通与古城的和谐相融。
三是在保护和利用中注重以人为本。平遥古城内至今仍保存着3700余处传统民居,但不少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危险。平遥县制定出台了古城内传统民居保护修缮补助办法,按照古民居破损程度划分9个等级,按照每平方米400元到1400元不等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有效调动了古城居民对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积极性。在修缮中坚持落实“住户自愿报名,专家评审把关,公开透明审核,专业队伍施工,多方参与监督”,尽最大可能保留历史建筑本体,力求在保护古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保持原貌、以存其真”,坚决杜绝“拆真建假、拆古建新”。结合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空间特征,适当渗透文化创意、休闲体验、文化研究、展示展览、文化教育、非遗传承等功能,使之与现代人居生活相应,既保护了古城民居原貌,又改善了居住环境,也留住了古城的物质实体和居民的生活习俗,民居保护与旅游发展协调双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颁发了“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据介绍,为了让原住民和新住民在古城安居乐业,平遥正计划在古城内建立一所养老院、一所幼儿园。
四是在保护和利用中注重规划引领。平遥古城属于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的活态古城,游客与居民交织,景区与社区交错,文物与民居并存,公产与私产混杂,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平遥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严格依法依规保护管理。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2018年又适时重新修订通过。平遥县相继编制《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平遥古城环城地带详细规划》《平遥古城内房屋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划和技术规范,为古城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提供了法律规范和实施指南。同时,将系列规划融入到县城总体规划,从建筑高度、建筑材料、建筑风貌对新城区进行严格控管,严管建控地带,净化视廊通道,使现代建筑与遗产风貌相协调。
五是在保护和利用中注重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打造。平遥县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对古城成功进行精准保护和更新改造。在保护实践中,坚持以“点”为基础、“线”为纽带、“面”为突破、“完整”保护为终极目标。保护“点”,就是保护单独存在的古建筑、文物史迹,通过普查和建档,保护性抢修一批、复原一批。保护“线”,就是保护相连成线的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历史风貌进行“修旧如旧”全面保护整治。保护“面”,就是从减压、整治入手,整体提升古城形象,古城内常住人口由申遗前的5万人左右降到现在的不到2万人,与古城明清时期的人口规模基本接近。同时,对古城内近200条中小街巷实施硬化、缆化改造,基本完成古城内主干街道的管线入地工程。综合整治古城墙外100米至600米范围的过渡地带,拆除、征收古城周围与古城风貌不协调建筑近50万平方米。先后投入资金30.45亿元,完成古城外围四大片区棚户区改造,为实施古城旅游设施配套、新城提档升级腾出1200亩地的宝贵空间,配套建设一批集休闲、生态、停车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顶级品牌引领,平遥古城已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城蝶变为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观光理想地。
加强荆州古城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荆州古城是我市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好荆州古城,是使命所赋、禀赋所托。去年,市政协组织专班对寿县古城进行考察学习,现再借鉴平遥以及寿县古城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就更好推进荆州古城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古城申遗工作。省委、省政府赋予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荆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认真做好荆楚文化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同时,有必要强力推进荆州古城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荆州古城论规制在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城中最大,加上古城城垣和护城河的完整保存和完美组合,已不仅只是“南国完璧”,更是当今完整古城垣之最。因此,宜高点定位工作目标,强力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高起点、高标准统领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统领,确保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高质量推进。荆州古城的上位规划包括《荆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荆州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等,须尽快完成报批。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推进“活化古城、更新老城、建设新城”的目标任务,调研编制高水平的《荆州古城更新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操作性规划,建设好小样板、正确更新古城功能、正确更新古城业态、正确疏散和集聚人口。
锁定目标,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古城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古城的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仍需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只要规划及时跟进、小样板打造不断推进,新的功能将不断形成,古城的功能将在疏解中得到更新再造,古城的人口也将在疏散中得到新陈代谢,新的业态、新的功能的形成、新的人口集聚,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历史过程。
强化领导,建立强力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当前,涉及古城管理的部门多、层次多,面临“九龙治水”的困境,缺乏有效共识和统筹,情报资源分散,工作执行效率较低。荆州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需要强力统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古城墙申遗和古城活化利用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主抓,从人大或政协领导成员中选配一名能较长时间负责的领导坐阵协助,形成统筹有力、稳定高效的领导机制,专班人员要相对固定,不宜经常更换,建设一支古城保护活化及利用的干部专家人才队伍。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战略对荆州古城墙申遗的支持支撑,从而增强工作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