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劳动时,行走时,休息时,朝朝暮暮、年年岁岁,从内到外散发出一个人的气质与教养。勤劳还是懒散,美善还是邪恶,坚强还是脆弱,喜乐还是忧愁,都可窥见端倪。花鼓是荆楚大地的民俗,国家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已趋小众。蒋老师的小说《花鼓》,巧妙地将民俗借主人公爱好编入经纬。小说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兼有诗意笔法,读来令人欲罢不能,不禁拍案叫绝,让人感叹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这史诗般的笔触,令人联想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特定的年代,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特色鲜明。
掩卷遐思,如果荆楚大地再次奏响花鼓,我们会不会更注重诗意的日常? 小说反映生活,小说也将反哺生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其《美国讲稿》第四讲中特别提到“形象鲜明”,他会在白纸上寻找一个与视觉形象相等的表达式。蒋彩虹笔下的主人公林静芝,与痴迷花鼓的人近亲,自己爱好花鼓,女儿成为花鼓继承人,小说又在主人公个人历史中融合林、乔、戴三大家族,写尽蝗灾、旱灾、洪灾,还原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那战前战后的坎坷道路、种种苦难,人们各个时期的生老病死与地地道道的劳动场景,无不生动鲜活,富有极强的代入感。可以肯定地说,蒋老师找到了宏大叙事的钥匙,借“形象鲜明”开辟出幽深的路径。
林静芝的形象从少女到少妇,从母亲到祖母。她熏陶于二伯林国栋家的花鼓,虽不专业唱戏,却用一曲曲花鼓戏喂养自己的灵魂,温暖自己的亲人。她的大女儿凤萱刻苦练习,成为专业花鼓继承人,她成为丈夫的安慰、儿女的倚靠,靠勤劳善良赢得乡邻的敬重。即使在黄昏之年,面对昔日恶人横尸街头,她也能鼓励女儿风莲给恶棍遮盖,并且首次告诉她藏了多年却不能回避的身世。
从受苦命运的角度讲,林静芝身上有传奇性、反叛性、代表性。林静芝抗拒裹脚,因大脚成为剩女,又因为冲喜而远嫁。第一任丈夫乔无忌喜欢她却文弱无福,不足两月殒命。她在冰天雪地里千辛万苦逃回夫家,却还是被夫家族人用麻袋逮回逼得再嫁,没有一丝自主选择权。幸而第二任丈夫乔嘉庚也爱她,她生下一对龙凤胎,然而年幼的女儿在逃荒中啼哭被人活活捂死,儿子新玉长大成家后,婚姻不幸被人做局打死,丈夫乔嘉庚因为战争的缘故逃到台湾,至暮年才见上一面。
林静芝被乔二狗设计强暴并怀孕走上溺水绝路,女子生存的艰难尽显,所幸戴季平及时救了她,又给她一个家。生下婧军和志军,在那战后的贫乏年代,她舍命育儿,比如亲自为孩子吮毒疮。她的全心付出激励孩子志军刻苦求学,一举考上清华。作为读者,我们看到林静芝的女人味与母性情感被渲染。
林静芝不识字,但她坚忍、美善、智慧、勤劳,美丽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的灵魂。想想秋叶吊死、银平失语、菊花妥协等众美女的悲剧,就知道女子美丽也易带来灾难,林静芝会唱花鼓,充满女性魅力,花鼓里面的戏词也滋养了她,让她扛住生命的种种打击,迎来甘甜的晚年。
蒋彩虹以林静芝的生命为主线,刻画出了江汉平原百姓历经悲欢,在花鼓滋养下的坚忍、良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语言隽秀,描写的乡村生活地道,画面感强。读《花鼓》,即重温前人历史,那精彩的细节,那男女老少的荣辱都深深地印上心头。
《花鼓》人物繁多,却一一个性鲜明,真是大师手腕,托翁和曹翁都曾在一众群像中塑造鲜活的个性。《花鼓》中刘五货郎的结局惨遭割头,戴季平的前妻三秀抑郁症自尽,乔祖德用斧头自劈天灵盖,乔二狗手长六指,其妻麻脸,里面的哑巴是瓦匠等等,都让人过目不忘,甚至非常震撼。
如果要挑刺,说点缺憾,那就是林静芝不愿裹脚的情节、乔嘉庚退守台湾暮年相见的情节似乎比较老套,林静芝有三任丈夫,溺水那里被关注她的戴季平所救,有点女主高光的桥段。虽然小说铺垫充足,多次写戴季平对林静芝异常的好感,甚至为他安排了前任妻子的离世。但如果渲染一下林静芝走下水塘时与花鼓的联系,让她唱几曲悲歌,而戴季平也唱花鼓回应她救上她,那么他们这里的感情就是花鼓搭桥,更为隽永了。林静芝的秀美,多次通过外人的注视表现出来,可是她脸上的特征,缺乏勾画,面目模糊,不得不说很遗憾。记得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开篇写宫廷聚会,写海伦的美艳特征是乌云般的秀发、光滑的胳膊,而安德烈公爵夫人的上嘴唇总是微微翘着,弥漫着笑意。鲁迅写祥林嫂,总有一句重复的话“我真傻,真的”,林静芝似乎总是在忙,没有说下什么令人回味的话。
另外,现实中婚丧嫁娶时花鼓会隆重出场,小说在对婚礼和葬礼描述时,花鼓的影子还比较薄弱。或许需要升华对花鼓的鉴赏力,让《花鼓》除了故事的魅力,真的像沈从文在《边城》中三次写端午一样,让民俗深入人心。
所以,《花鼓》有女性的立场,温柔情深。文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晚年的林静芝遇到横尸街头的乔二狗,要女儿凤莲给他买一床被子遮盖,并联系到同村人安排后事。对仇敌的宽容,与其说林静芝情怀深厚,不如说作者悲天悯人。对比凉薄的现实,这一举动真是辉煌无比。而作者还在修改《花鼓》,相信新版本会更为壮观。
如今,大屏幕、小屏幕便捷,花鼓几乎已退出本土,退出日常。年轻人对花鼓更是陌生,不了解它的美。它有旋律,有故事,有人物,有妙词,当然也有各种装扮。盼望花鼓戏重新走近年轻人,让民俗得以传扬,让历史更鲜活地流淌。当然更盼望,在我们的日常里,也能时时唱响花鼓,在应对不同的挑战时可以拥有更多的亮光。
期待《花鼓》改成影视,毕竟那段历史变迁,个人的与集体的,男女老少生活的光影声色,如此真实,值得纪念。愿花鼓再次走进我们的日常,愿日常的我们有融入血液的精神食粮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