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位于燕窝镇镇域中西部,329省道穿村而过,距离燕窝高速入口5公里,现有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756人822户。近年来,和平村党总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综合治理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将一个原“软弱涣散”党组织,蝶变为镇域考核排名第一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其成绩可圈可点。
抓党建强队伍总支“战斗力”明显提升
和平村党总支自换届以来,换配了1名优秀女性总支书记,注重从组织观念强、发展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并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党员中选配班子人选,积极吸纳优秀知识青年进入村“两委”任职,储备了2名2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从年轻人中发展党员3人。同时注重“雏雁工程”的打造,从致富能人、在外乡贤、返乡大学生、优秀企业家中选聘了一批“荣誉书记”“发展顾问”。通过抓党建强队伍,和平村由“软弱涣散”党组织跨进了作用发挥“好”、工作落实“快”、战斗能力“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行列。
抓制度固根基组织“凝聚力”明显强化
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平村党总支坚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行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健全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并创新式开展了党员服务承诺制,推行党群议事会等具有实效性的提升活动,每周四召开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碰头会,总结前期工作并明确各村“两委”本周工作任务,通过“以干代学促提升”,使党总支真正成为教育党员的主阵地,迅速扭转了总支各党员的思想观念。同时,和平村还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对困难群众实行“党员结对帮扶”,评选“党员示范户”,进一步激发了党员潜能和活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抓产业促发展创业“驱动力”明显激活
充分发挥在外乡贤“资金池、人才库”的作用,助力产业培育,和平村老党员王红星主动请缨担任村级“荣誉书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诊把脉”。2014年王红星重返故土开创新事业,投资3000万余元于本村创办燕星建材有限公司,解决就业岗位30余个。2018年在王红星榜样力量感召下,本村进城务工热血青年王楚田、王年青、王红卫、王际华等人为村道路建设集资50万余元,进一步改善了村级道路现状,方便农户产品外运。同时,通过和平村在外乡贤介绍,村“两委”拟领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和平村致富能人创办的冷库、烘干厂、粮食加工厂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专供武汉理工大学等校园食堂的蔬菜基地,培植村级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整治美环境群众“向心力”明显增强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整治上狠下功夫,坚持党建引领,压紧压实整治责任,采取村“两委”包保片区、村民组长包保网格、党员包保到户,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村、责任到人”的治理模式,合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定期开展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引导广大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树立带头整改、带动改善的标杆,通过党员带动群众,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共同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的攻坚战中。如今,全村村级道路、路灯、绿化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村民出行方便快捷、房屋错落有致,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抓治理促振兴党群“同心力”明显扩大强
基层治理效能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平村积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暖心之家,在村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室”、成立了红色志愿队、平安洪湖赤卫队、村级军鼓队,依托“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及大兴调查研究主题教育活动,累计召开板凳会11场次、现场接受群众问题需求6件、协调群众用水、出行难题7个、调处邻里纠纷14起、化解重点信访积案1件。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做到实事共办、难事共解,使得基层治理更高效、服务更精细,以“基层治理共同体”为抓手,凝聚人民力量,擘画基层治理“同心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