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0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乡镇办区简讯

  东升镇:

  用心用情解民忧

  本报讯(记者高蕾 通讯员吴婷婷)近日,石首市东升镇政府收到了东升村村民集体送来的“全力抗旱保丰收 为民办事 解民忧”的锦旗。据了解,这些村民原来因为用水问题,多次找村、镇反映,如今东升镇政府为他们解决了水源短缺的问题,他们非常感激。

  东升镇东升村有4000多亩田,农户都靠养殖小龙虾和种水稻为生,2022年一直干旱,田里没有水,村民们心急如焚。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东升镇党委、

  政府和市水利和湖泊局想了很多办法,可由于三合垸村属于灌溉水系的末端,水怎么也过不去。

  今年,东升镇多次召开“诸葛亮”会议和村民代表会,把村民的提议反复认证,最终由东升镇和东升村两级集中投资150万元左右,在肖家拐长江边安装了3台水泵,从长江直接取水,并在东升村干堤建了一个虹吸管,江水直接送到田里,7月中旬已投入使用。水的问题解决了,村民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自发做了一面锦旗送到了镇政府。

  高基庙镇:

  通村公路促振兴

  本报讯(记者张红芳 通讯员曾添)近年来,高基庙镇投入资金1.8亿元,着力于县、乡、村道提档升级,努力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现在,该镇通村公路延伸直达村组,产业公路修到田间地头,实现了农村公路干线成格、支线成网、连线成环、环线成链的交通格局,形成了村落之间“内循环”、对外通行“多通道”的县域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体系,为推动农村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交通保障。

  田野间,稻谷飘香,高基庙镇桥堰堤村的稻田换上了“金”装,眼下,稻谷已经成熟进入丰收期。桥堰堤村党支

  部书记喻毕桂告诉记者,今年不用再担心粮食丰收后的运输问题了。他说:“桥堰堤村共有4433亩农田,全部土地流转进行稻虾连作,桥堰堤村肖石线未改造升级前,大车进不来,粮食只能靠小车转运。今年,肖石线加宽了一米,并建设了步行道,现在,大车能够进村收粮,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时,老百姓出行、散步、休闲也很方便了。”

  桥堰堤村只是肖石线提档升级涉及的5个村中的一个,沿线乡村的产业发展因路而兴,村庄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高陵镇:

  整治环境美家园

  本报讯(记者黄新艳 通讯员刘畅)今年来,高陵镇通过扎实有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拆违乱、治脏源、美家园,至目前全镇89条230.65公里的大小沟渠实行常态化管护,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12个,建设居民文体休闲广场1个,不断推进整治“难点”变“亮点”,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擦亮了乡村振兴“底色”。

  为实现从“要我干净”到“我要干净”的思想转变,高陵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持续开展“全民参与净化家园”宣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化身“宣讲员”,在每月“村庄清洁行动日”,利用村村响、微信群等宣传方式,线上线下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和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

  传,同时大力开展“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号召村民主动参与,达到人居环境“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该镇各村(社区)坚持立行立改与长效管护相结合,重点开展了拆除闲置危房、建筑垃圾等专项治理行动,截至目前,该镇已拆除闲置危房68处,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填补路基,宅基地全部复绿。实行“每周一督办、每月一暗访、季度一拉练、半年一总结”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范围,完善工作清单,切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每月组织村(社区)从服务保障、质量、态度等方面对环卫、沟渠管护等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精细化考核打分,量化考核,据实结算,以严考核保高质量。

  调关镇:

  小龙虾养成大产业

  本报讯(通讯员徐妍慧 王岗)近年来,调关镇以建设工业、农业及水产同步发展的特色镇为着力点,不断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旱地种蔬菜、水田养龙虾”的调关特色现代农业体系。

  调关镇因地制宜,结合土地地势低洼、水源丰沛的特点,将本土小龙虾市场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市场带动下,调关镇群众自发流转置换土地,发展虾稻连作的高效种养模式,全镇稳定小龙虾养殖面积达9万亩,其中标准化养殖基地面积达8.28万亩。

  2022年,调关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71亿元,其中小龙虾主导产业农业产值4.86亿元,年产小龙虾近4万吨,小龙虾主导产业加工业产值9.77亿元,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4.63亿元。主导产业从业农民人数14407人,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万元,主导产业加工业产值与主导产业总产值比达到2.01:1。

  聚力产业延链强链补链,调关镇将优质小龙虾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优质小龙虾产业精深加工。2019年招商引入海铧水产品有限公司,在优质小龙虾产业链“研发、育种、养殖、精深加工和产品销售、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六个环节上下功夫,实现“优质小龙虾养殖—自动化加工—利用残屑制饲料”模式的高质量、标准化生产。

  绣林街道:

  反诈宣传进社区

  本报讯(记者高蕾通讯员梁根瑞)日前,石首市绣林街道办事处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反诈宣传进社区活动,通过宣传牌、信息贴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让居民的防骗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

  为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绣林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各小区摆放了电诈宣传牌,对过往的居民进行宣传。这些宣传牌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示了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措施,图文结合,直观地向居民传达了警示

  信息。

  为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当日晚,志愿者还到陈家湖公园对过往的市民发放了反诈宣传手册。这些手册详细介绍了各类电信诈骗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紧急联系电话和举报渠道,方便市民在遇到可疑情况时能够及时报警。

  居民们表示,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使自己对电信诈骗的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防范骗术的方法和技巧,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轻易上当受骗。

  笔架山街道:

  普查“两员”入户忙

  本报讯(记者孙诗宇通讯员刘佩娟)“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工作开展以来,石首市笔架山街道办事处普查“两员”通过“地毯式”“拉网式”“扫街式”清查,做到走访全覆盖、登记无遗漏,在经普路上绽放芳华。

  记者看到,笔架山街道办事处普查“两员”携带电子终端录入设备和信息清查表等相关材料,通过网上填报与手写纸质版清查表相结合的方式,对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营业收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信息进行全

  面的普查登记。

  这些普查“两员”们充分利用对辖区内人、地、组织等充分了解的优势,在所属辖区内进行普查宣传,走街入户发放《普查告知书》,深入宣传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和各项要求,营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普查氛围。

  据了解,自清查工作全面开展以来,笔架山街道办事处的91名普查员加班加点清查摸排各类清查对象共16381户。他们迎着朝阳、披着月光,从晨曦到夜幕穿梭在各个角落,成为了经普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桃花山镇:

  柑果飘香助农富

  本报讯(记者雷敏 通讯员刘紫嫣)近年来,石首市桃花山镇结合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皱皮柑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近日,记者来到桃花山镇皱皮柑种植基地,看到成片的果树上挂满了绿油油即将成熟的皱皮柑,阵阵果香扑面而来,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小石桥村三组种植户胡祥军说:“我今年大概种了10多亩田的皱皮柑,长势非常好,果头也比较大,今年的雨水充沛,品质也非常好,预计的

  话,每亩田的产量可以达到6700斤,大概收益可以达到十多万元。”

  皱皮柑因其外表褶皱而得名,汁多脆鲜,酸甜可口,其皮用水煮沸,具有清肺、解热等功效,是所有柑橘类水果中唯一“不上火而清火”的药食两用品。

  据了解,桃花山镇种植皱皮柑总面积已有一万余亩,其中,5500亩已进入丰产期,种植农户3200户、约6400余人,上年全镇皱皮柑年产出约8250吨,亩产值可达12000余元。

  团山寺镇:

  纪监培训强履职

  本报讯(通讯员王婷)为切实发挥村级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的监督“前哨”作用,近日,团山寺镇纪委组织11名村(社区)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开展了业务培训。

  培训会上,该镇纪委书记陈静结合当前开展的农村集体资源发包及小型工程项目管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围绕村级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如何履行好监督职责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作为基层监督力量的重要性,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将村级监督目标做深做细做实;要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学习,不断筑牢思想防线,加强自我监督意识,从严从实要求自己,主动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要紧盯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惠民政策落实等工作进行监督,切实守护好村集体“家底”。

  小河口镇自来水厂:

  规范供水获殊荣

  本报讯(记者郝继华 通讯员余浩)近日,湖北省水利厅公布了2022年度全省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名单,全省新增15个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小河口镇自来水厂位列其中,成为石首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自来水厂,荆州市仅有两家。

  小河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近年来,该镇先后筹资数百万元改进工艺流程,取长江水源。新建日供水容量为1.2万吨,采用先进工艺的平流反应池和过滤池一套,进行输水主管、支管延伸铺设,实现了农村供水全覆盖,平均日供水量在2850吨左右,高峰期供水可达9000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市饮水办工作人员为该厂代授牌证仪式上,小河口镇自来水厂全体职工备受鼓舞,表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努力为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为安全、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饮用水。

  大垸镇:

  发展产业促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柳丽 邹紫璇)在大垸镇黄金楼村,有一片曾经“沉睡”的55亩土地,而今却是一幅机器隆隆、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近年来,黄金楼村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抓手,持续招大引强,以“旧巢”引“新凤”,盘活闲置资产,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新活力。

  “咱们这里有地盘,他们那里有项目,我一听就觉得这不正好嘛,于是赶紧联系,把项目引进来……”黄金楼村党支部书记汪大金说道。

  近年来,为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增收致富,黄金楼村持续向外招引、向内挖潜,主动对接村里

  乡贤,打好“感情牌、亲情牌、乡情牌”,积极推动“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在乡贤的带动下,成功招引湖北鄂南传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55亩,主要以口味嗦螺、阳干大白刁、小鱼小虾等预制菜、水产、酱腌菜等产品为主,现有“味兴源”“湘食源”等知名食材品牌,菜品深受湖南、广东等地市场的青睐,产品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就业1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此外,企业还与周边村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在和丰村种植1000亩芥菜、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助力做强预制菜加工产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