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湾回族乡丰垸村党总支:
凝聚党建合力激发红色动能
丰垸村位于老湾回族乡东北部,东临吕蒙口村、西靠沙洲村、南接汉洪公路、北濒珂里村杨柳河,洪监高速贯穿全村,是老湾回族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799户3037人,党员75人。丰垸村以党员干部带头为抓手,以“五共”理念为导向,聚焦“五个示范”党组织建设,在“支部过硬、班子团结、环境改善、产业兴旺”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和谐美好幸福家园。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发展根基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换届时,吸纳一名35岁以下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新任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遇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集体把关,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缓解村干部“青黄不接”状况,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名,建立后备干部与村干部跟班学习制度,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协助开展乡村振兴、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从在外发展较好,致富带头能力强的乡贤中选聘村级发展顾问1名,了解掌握村级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为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落实组织制度 抓好党员教育
丰垸村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在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在吃透精神和把握实质上花力气,在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上求实效,定期组织在家党员开展集中学习,讨论支部会议议题、落实支部决议。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在群里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流动党员在线学习,开展群内讨论,持续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认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邀请包村领导及驻村工作队队长讲党课,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规范和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基础设施 补齐民生短板
一是建好组织阵地。争取市委组织部130万资金支持,自筹资金50万,建成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组织生活有了新阵地,服务群众有了新场所。2022年,老年幸福食堂主体建设完工,新建篮球场一个,村民广场绿化逐步完善,进一步筑牢了为民服务主阵地。二是畅通村组道路。对振兴路、六组通组公路等进行提档升级,彻底解决雨天道路渍水问题,实现群众组组通硬化路的愿望。硬化新老鱼池路3000米,改善潘家湾片区老鱼池用电不足问题,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后顾之忧。三是整治人居环境。按照定区域、定路线、定时间、定人员的要求,每周五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今年以来共拆除旱厕35处、牛棚40处、危房烂房15间,见缝插绿,栽种重阳木、垂柳、水杉等8000余棵,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强化产业支撑 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通过流转土地给洪湖市有荷水生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村内打造水生植物观赏基地,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向上争取资金5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投资入股伟姜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甲鱼、虾蟹等特色水产养殖及销售;三是村“两委”领办洪湖市鑫众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对外提供劳动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累计用工近11000余人次,用工资金达120余万元,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口村美起来、富起来,努力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
汊河镇应南村党总支:
党建引领 红色传承 争创示范党组织
汊河镇应南村耕地面积10470亩,农户893户,人口4513人,13个村民小组,党员119人,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35岁以下1人。2018年合村并组以来,坚持“党建+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已形成蔬菜、水产、莲藕三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千亩莲藕种植,永洲藜蒿蔬菜种植和3000亩虾稻连作。农户收益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增加50万元,应南村先后评为“省级生态村”“市级文明村”“优秀党支部”等先进称号。
狠抓班子自身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各项制度,坚持召开每月例会,总结经验,布置下阶段工作,做到事无巨细,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与时俱进,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三是坚持党务公开,对党建工作方案、发展党员、确定积极分子、评优工作等都通过支部会议讨论后进行公示,让党员群众充分参与党的工作,保证了村“两委”和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四是严守党的纪律规矩,规范财务审批制度,村级财务、债务公开公示,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规范村组干部的行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应南村党总支始终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共同参与,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一是利用“硒”资源,种养特色农产品。应南村土壤当中硒含量约为0.42mg/kg,是标准的富硒土壤。为合理利用资源,2021年由村“两委”领办合作社为主导,广泛吸纳农户参与,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园。主要用于高产甜玉米、苔菜和藜蒿的种植,当年总收益达240万元,农户按股分红每亩收益720元,村集体收益约96万元。二是做活“水”文章,发展规模水产品。应南村周边有各类小型水产品企业100余家,产业链较为完善,市场前景较大。2022年通过村“两委”领办的合作社牵头,集中流转土地2500亩,以土地形式入股,发展虾蟹育苗及水产品养殖业,预计今年扣除土地流转成本后,村集体将获利30万元。三是引进“强”主体,壮大观光农旅业。2019年应南村与勇祥莲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流转土地1500亩,主要发展浅层藕的种植,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和协助管理,年均收入约20万元。
传承革命烈士精神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应南村是革命烈士张应南的故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一是充分利用整合上级项目资金,不断深入发掘、整理、丰富、完善张应南烈士的精神事迹,建设张应南革命烈士纪念馆,打造锤炼党性“主阵地”;二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改善村庄环境,先后协调投入500万元,改善村内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安装路灯8公里400盏,提升改造碎石路8千米,提升村级基础硬件设施,提升村民居住环境水平;三是开展树文明创新风评比,比邻里和睦,比家庭美满,比环境整洁,比遵纪守法,比文明致富等,比出骨气;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标准,每年组织村民代表评选10户“五好家庭”和二十户“十星级文明户”,评出志气。
府场镇太平桥村党总支: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和美太平共同缔造
太平桥村位于府场镇的中心地带,全村由原太平桥村、双湖村、农科所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耕地面积5369.81亩,共有601户2843人,党员79人,共14个村民小组。现已初步建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村庄,2021年被评为洪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建引领强堡垒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两委”值班室、民主议事室、文体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室,打造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将“两委”班子队伍建设抓在首位,从政治思想、工作成效两个方面入手,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村干部队伍。坚持把发展的需求、群众的期盼作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推行了全程代理零距离便民服务模式,干部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出其乐融融的良好局面。三是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按要求开展“三会一课”及组织生活会,以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教育与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为契机,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严守党的纪律规矩。
党员带头兴产业
结合水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稻虾连作”产业,推行土地流转,村“两委”班子成员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无职党员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协调,目前全村已流转成片土地1700亩,全部用于“稻虾连作”产业,每年为集体经济带来17万元管理费收入。太平桥村荣誉书记束继元同志大力支持土地流转工作,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变农民为工人,协调全镇企业积极吸纳流转土地群众就业。
多管齐下优环境
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以“清洁家园”与“共同缔造”为契机,通过以“村庄清洁日”为载体,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率先垂范,进行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带动群众参与,将“共同缔造”的理念根植于群众心中。通过“三会一讲”(场子会、板凳会、院子会、讲“共同缔造”好),向群众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并收集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初步确立了双农公路改造、玉带河两岸治理两个项目,给村民树立村庄环境人人参与的思想,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使“共同缔造”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乡村自治促和谐
坚持开展“大事小事摊开说、村务财务公开讲”活动,率先推行“周一例会”“一月一事一议一公开”和村级“三资”管理“一村一户一账一会签一报审”制度,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生态环保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公益事业理事会。制定了“十个倡导、十个严禁、十个没有”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有效降低了村级支出。近年来,村务公开公示,既消除误解,又预防了因财务问题引发的矛盾,呈现出了班子团结、产业突出、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动党员群众参与“共同缔造”、建设美好四洲,征集群众意见,拟共建项目4个。今年来,发动群众主动投工投劳,清理房前屋后垃圾1200立方米,道路除障3400米,房前池塘清淤2000平方米,栽植花树5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