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东晋22位荆州刺史略考(上)

  □ 余大中

  东晋始于公元317年,是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建邺(今属江苏南京)后建立的王朝。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内斗分裂十分严重。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并存,东晋多次试图北伐,但无建树。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亦称刘宋),东晋灭亡。刺史源于汉代,最早是朝廷派到地方的监察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创刺史部,即除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外,全国被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13个刺史部。后来,刺史权力日益增大,成为凌驾于守、相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本文梳理东晋时期的22位荆州刺史,因为历史事件时间和人物的交叉与连贯,也涉及两位南朝宋初期的荆州刺史,其治所皆为江陵(今属湖北荆州),虽然这些人物的政绩作为、仕途发展、官场口碑等各不相同,但都在荆州历史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东晋时期首位荆州刺史王敦,字处仲,出身于琅琊王氏,娶晋武帝司马炎爱女襄城公主,与堂弟王导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任荆州刺史。司马睿初镇建康时,王导主掌政策,王敦掌握军力,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后来司马睿疏远王导,忌惮握有军权的王敦,便提拔刘隗、刁协等人以制衡王氏。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起兵武昌,攻入建康,被拜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食邑万户,朝政大权尽归王敦。之后,王敦还屯武昌,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病逝于军中。

  西晋和东晋时期两度担任荆州刺史的王廙,字世将,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西晋建兴三年(315年)王廙第一次任荆州刺史,大肆诛杀陶侃在任时的将佐,又杀害征士皇甫方回。太兴元年(319年)司马睿称帝,王廙献《中兴赋》。永昌元年(322年)王廙被王敦任命为平南将军,再次任荆州刺史,当年病逝于荆州。

  东晋时期第三位荆州刺史王含,字处弘,王敦的长兄。永昌元年(322年)王廙病逝后,王含以卫将军、都督沔南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次年,王敦在武昌图谋篡位,领兵进屯姑苏,任命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病逝,王含打算投靠荆州刺史王舒,儿子王应劝他投靠江州刺史王彬,但王含不听,最终被王舒派人将父子二人推入长江溺死。

  东晋时期第四位荆州刺史王舒,字处明,王敦的堂弟,很从小就为堂兄王敦所喜欢。永嘉元年(307年)王敦任青州刺史,王舒前往投奔,任中书监。王敦为了尽快回洛阳,把妻子襄城公主丢弃半道,侍婢及金银财宝分给将士,手下人争抢,唯有王舒看都没看一眼,因此为王敦所赏识。司马睿出镇建康,王舒与父辈及兄弟渡江跟随,是“百六掾”之一。太宁元年(323年)王舒任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次年进封都督荆州、平西将军、假节,在荆州任上三个年头。

  西晋和东晋时期两度任荆州刺史的陶侃,字士行,一作士衡,西晋建兴元年(313年)至建兴三年(315年)第一次任荆州刺史。太宁三年(325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改授荆、湘等四州职务,使方镇互相牵制,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这是陶侃第二次任荆州刺史。陶侃精勤于吏职,从不饮酒和赌博。当时荆州大饥荒,百姓多饿死。陶侃就在秋收时买米,到饥荒时减价卖出救济灾民,使得荆州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史称陶侃治下的荆州“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东晋时期第六位荆州刺史庾亮,字元规,其妹庾文君嫁给司马绍。太宁元年(323年)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庾亮任中书监。太宁二年(324年)王敦之乱,庾亮以左卫将军协同平叛。晋明帝司马绍驾崩、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后,太后庾文君临朝摄政,庾亮与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决策定夺。庾亮一反王导的宽和,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庾亮出镇豫州。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逝世,庾亮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这就是庾亮任荆州刺史的来历。咸康五年(339年)庾亮上疏北伐,导致邾城失陷,庾亮向晋成帝司马衍谢罪,请求自贬三级,降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职务亦相应辞去。

  东晋时期第七位荆州刺史庾翼,庾亮、庾文君之弟。其兄庾亮逝世后,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接替庾亮镇守武昌。庾翼虽然年轻,但他尽心治理,军务和政务严明,数年间荆州官府和私人资用充实,得到众人称赞。永和元年(345年)庾翼去世,赠车骑将军,谥号“肃”。

  东晋时期第八位荆州刺史桓温,字元子,出身谯国桓氏,迎娶南康公主,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桓温继任荆州刺史,同时任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册封临贺郡公。三次北伐,一伐前秦,二伐姚襄,三伐前燕,累迁大司马,册封南郡公。晚年奢求朝廷加九锡,受制于王谢势力阻碍,未能如愿。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逝,追赠丞相,谥号宣武,元兴二年(403年)其子桓玄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永崇陵。

  东晋时期第九位荆州刺史桓豁,字朗子,桓温的弟弟。兴宁二年(364年)桓温加领扬州牧,并向东移镇至赭圻。次年再东移至姑苏,于是让桓豁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自己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太和元年(366年)梁州刺史司马勋起兵叛乱,桓豁派督护桓罴领兵进攻梁州治所南郑,协助平定叛乱。前秦王猛、杨安等人南攻荆州,进伐南乡郡,桓豁领兵救援。同年,南阳督护赵亿等占据宛城并降前燕,前燕派南中郎将赵盘入守宛城。次年,桓豁与竟陵太守罗崇攻破宛城,追击赵盘至鲁阳,将其俘获,事后在宛城戍兵并南归。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桓豁升任征西将军、都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太元元年(376年)朝廷升桓豁任征西大将军、开府,桓豁辞让,次年病逝。

  东晋时期第十位荆州刺史桓冲,字幼子,小字买德郎,桓温的弟弟。太元二年(377年)桓豁去世,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扬州之义成雍州之京兆司州之河东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持节镇江陵。桓冲认为,前秦强盛,意欲移镇加强防守,从长江北岸的江陵改镇江南的上明(今属湖北松滋)。太元八年(383年)桓冲与谢安从东西两面协力防御前秦的进攻,助力“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太元九年(384年)桓冲逝世,追赠太尉,谥号宣穆。桓玄称帝后,追赠太傅、宣城王。

  东晋时期第十一位荆州刺史桓石民,桓豁之子。太元九年(384年)桓冲逝世,桓石民任荆州刺史、西中郎将,并领荆州军事。由于谯国桓氏世代管理荆州,加上桓石民本人德才兼备,能干实事好事,因此受到荆州百姓的敬仰。

  东晋时期第十二位荆州刺史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凭借太原王氏门荫而入仕。太元十四年(389年)出任使持节、建武将军、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王忱嗜酒如命,放纵不羁,其经典语录是“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在荆州期间,有时连续几个月都处于醉酒麻木状态,甚至裸体行走。他自称“上顿”,荆州百姓就以“上顿”形容豪饮。王忱信佛,高僧释僧辅客居荆州上明寺,王忱便请其为“戒师”。王忱任荆州刺史四个年头,太元十七年(392年)在任内去世,获赠右将军,谥号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