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20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5版:专版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件蓝色会服,捂暖“受助”心田

——寻访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原会长甘辉芳的故事

    疫情期间,甘辉芳组织“蓝丝带”志愿者协会为后方转送物资。

    甘辉芳帮助困境儿童。

  “快看! 是‘甘妈妈’来了,他们穿的蓝色衣服一模一样!”9月24日,公安县夹竹园镇三忠桥村自强学堂内,8岁的留守儿童小军拿着自制的望远镜,看到镜头里面的“蓝丝带”志愿者们,顿时欢呼起来。

  三忠桥村自强学堂是甘辉芳生前走访的最后一站。那个从凌晨忙到深夜的“周末”,是甘辉芳给牵挂的“甘儿女”们,留在人间最后的“礼物”。2022年11月21日凌晨,因劳累过度,年仅50岁的甘辉芳永远离开了她的亲人和“儿女”们,还有她一直惦记着的空巢困难老人。

  中秋前夕,首届“湖北慈善奖”名单揭晓,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爱心团队获评荆楚慈善楷模爱心团体。

  “甘姐姐,我们又得了新荣誉,如果你看到一定会很开心。在你的帮扶下,果果学会游泳、能做家务了,今天我们又来为学堂里的孩子们上主题课了……”在甘辉芳的感召下,被帮扶人罗琴走出了生活的阴影,穿上了志愿者的蓝色会服。

  爱如芬芳,给人向善的力量。从留守儿童的“甘妈妈”、失独老人的“甘姑娘”,到困难对象的“甘姐妹”,从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到走着走着就有了一大群人,甘辉芳身上的蓝色会服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大批志愿者、无数爱心团体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她用生命全部的光和热谱写了一曲奉献者之歌,在荆江两岸久久回荡。

  使命——

  “看到蓝色会服,就知道甘妈妈来了”

  初秋时节,顺着疏港公路一路向东,公安县杨家厂镇长江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村委会广场上,一群穿着蓝色会服的志愿者,正陪伴留守儿童“绘中秋·画团圆”。远远望去,那一条飘动的“蓝丝带”轻盈灵动。

  甘辉芳,生前任公安县急救中心工会主席、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会长,也是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近年来,她先后组织3000多场次爱心帮扶活动,募集资金和物资共计价值400余万元,受助对象达万余人次。2022年2月,蓝丝带志愿者协会“自强学堂”项目正式启动,建立9个学堂,已开展百余场次“安字号”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惠及542名儿童,志愿服务时间长达3178小时。

  每一次蓝丝带志愿者协会“自强学堂”活动走进长江村,孩子们都开心不已。在孩子们心中,看到蓝色会服就知道是“甘妈妈”来了,只要“甘妈妈”来村里,就一定会有快乐的事情等着他们。

  “孩子们一见到她就亲切地叫‘甘妈妈来了’,见到她就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公安县杨家厂镇长江村儿童主任陈功贵介绍,周末时,“蓝丝带”在这里开展活动,孩子们看到她都会扑上去欢呼“甘妈妈”来了!“甘妈妈”也会把他们抱在怀里,手把手教他们做手工,带着他们一起跳绳做游戏。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句句真挚的言语、一次次温暖的互动,字里行间,传达的是关爱,浸润的是亲情。

  “小芳阿姨,你身上的蓝色衣服和我‘甘妈妈’一模一样!”小军扯着侯永芳的衣角说。

  孩子眼神里满是纯净、清澈,一如甘辉芳用心守护孩子们的初心。

  “蓝色是永恒的象征,甘会长曾说,她做公益的初心,就是想让那些困境人群的心里也有一片湛蓝的天。”现任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会长的侯永芳,是最早一批加入“蓝丝带”的志愿者,也是如今协会的领头人。回想会服制定之初,甘辉芳倾注了不少心血,头脑风暴想会标,多次商定会服样式,最终确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虽然甘辉芳走了,但她一手创立的“蓝丝带”仍高高飘扬,成为荆江两岸一道美丽风景,吸引大批志愿者、无数爱心团体奔赴而来,坚定前行。

  精神——

  “穿上蓝色会服,就要对得起这份责任”

  作为“蓝丝带”第一批志愿者,侯永芳对蓝色会服也有着别样的感情。“每次打开衣柜,和煦的阳光照在会服上,每一颗跳动的光子汇聚在衣服四周,就像我们团结在甘会长周围……”

  甘辉芳热爱公益事业,源于她求学时的一段经历。

  因家境贫寒,甘辉芳常为学费、生活费发愁,一位校领导资助她完成了3年学业,在她心灵深处播下大爱的种子。

  2017年1月,甘辉芳汇聚一批爱心人士,注册成立蓝丝带志愿者协会。

  “蓝丝带”帮助多名辍学儿童走出阴影、重进课堂;爱心妈妈们把孤儿接到家里过春节;志愿者们经常到福利院关爱老人,并多次为逝者送行。

  5年来,从最初的50名志愿者发展到500余名志愿者,从爱洒公安到情续四川凉州、上海嘉定、云南勐海,甘辉芳带领“蓝丝带”始终用行动传递光和爱。

  “跟她做事做公益,我们不谈报酬,就三个字:‘我愿意’。”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宣传委员董浩说,大家被甘辉芳的人格魅力感染,愿意跟着她做事。

  一句“我愿意”,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跟着甘辉芳干公益,“蓝丝带”成员们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因为甘辉芳曾说过:“穿上蓝色会服,就要对得起这份责任!”

  “甘姑娘,上个中秋还是和你一起过的,你送我的这个挎包还很新……”90岁的老人陈力清,反复摩挲着身上的格纹挎包,又念叨起了他的“甘姑娘”。

  丧偶丧女后的陈爹爹一直独居在长江边,拾荒为生,没有户籍,生活艰难。这让12岁就失去父亲的甘辉芳感同身受,满是心疼。她搂着陈爹爹的肩膀,贴在老人耳边喊着:“我来照顾您,以后我就是您的亲闺女!”

  甘辉芳奔波一个月,帮陈爹爹在城区安了新家,领到户口本,还办好了特困养老保险。怕陈爹爹取水时摔跤,甘辉芳隔几天就送一次桶装水;担心老人晚上睡不着,甘辉芳时不时前来小坐陪着聊天;担心老人吃不好,甘辉芳送来米油,还经常接老人去自己家里吃饭……

  “蓝丝带”是一条爱的纽带,蓝色会服就是他们闪亮的标志。甘辉芳说,穿上这身战袍,不仅要关爱弱势群体,更要汇聚爱心力量。

  2020年6月,为充实民间救援力量,筑牢应急救援防线,“蓝丝带”响应公安县委、县政府号召,招募50名年轻会员成立应急救援大队,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2020年7月,玉湖水位达38.03米,超保证水位0.23米。玉湖告急!40名“蓝丝带”应急救援队员组成的突击队到场支援。400方土方、10方黄沙、60方碎石,总袋数近4万袋。鲜

  艳的党旗在玉湖堤防上飞扬。

  “在甘会长心里,蓝色会服不仅是一种标志和使命,更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侯永芳说,每一个穿起蓝色会服的人,都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传承——

  “珍惜这身蓝色会服,要永远传承下去”

  “有多大的热就发多大的光”,这是甘辉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在网络平台上的个性签名。

  第一次见“甘妈妈”,甘家厂乡和平村的恒恒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去世后,母亲出走,恒恒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生性腼腆。有一天,学校来了一群穿蓝色会服的人收集微心愿,恒恒拿着小纸片茫然看向左右的同伴,半天不知道写什么。

  “我是‘甘妈妈’,你想要什么? 写出来我们会帮你实现的。”“我想要双运动鞋,可以吗?”

  甘妈妈摸摸恒恒的脑袋说:“当然可以啊,‘甘妈妈’帮你挑一双最漂亮的。”

  不久后,恒恒真的收到了一双明黄色鞋面、翠绿鞋带的运动鞋。“甘妈妈”帮他试穿,捏着恒恒的脚指头说:“真合适,稍微大一点点,明年还可以穿。”那一刻,恒恒觉得她的笑容比妈妈还亲。

  此后,甘辉芳和恒恒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帮扶他读书,更是拿他当亲儿子疼爱,隔三差五来他家里检查作业、陪他看书,给他买新衣服,每逢寒暑假更会将恒恒接到自己家里。

  “我时常会坐在门前,望向狭窄的路口,我总感觉那辆白色汽车正缓缓而来,一个身着蓝色会服的人从车上跳下来,冲我喊:‘儿子,过来!’。那抹蓝,蔓延开来,明亮而温暖。”如今的恒恒已经上初三,他的愿望就是希望长大后,自己能穿上这身蓝色会服,以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延续这份伟大又光荣的公益事业。

  时光荏苒,甘辉芳最早帮扶的一批孩子已经步入大学课堂。他们的成长,让“蓝丝带”的公益事业走得更远。

  “我想要一件蓝色会服,永远珍藏。”大学生小雯说,要像“甘妈妈”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这种精神传下去。32岁的宝妈胡小梅在网上看到“甘会长”事迹后,通过朋友联系上“蓝丝带”,从性格内向的宝妈,现在变成自强学堂一名新老师。

  “甘会长走了快一年,蓝丝带志愿者协会已经安排了40场活动。我们要按照甘会长的遗愿,把每一场活动做好,让她放心。”侯永芳眼神充满坚定。

  在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协会的队伍中,每一名会员都是甘辉芳的继承者。他们将穿着那件蓝色会服,继续甘辉芳的使命,用爱和奉献点亮更多的人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