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王徐豆)为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探索开展“一码管地”创新试点,以“码”为基础,贯穿耕地全生命周期,构建起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加快江陵土地要素循环速度,有效促进全县国土空间治理智能化和政务应用智慧化水平提升。
一“码”促共享,压实耕地保护责任。通过关联集体土地所有权等数据,该局将4万余个图斑、100余万亩耕地本底数据赋予唯一地块码,生成集成二维码。通过将二维码粘贴于村委会公示栏等推广方式,村民可扫码查看每块耕地的位置、属性、权属等信息以及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把每一块耕地的保护监督责任压实到村委会、责任人。
一“码”链全程,提高流失整改效率。通过整合梳理耕地流失图斑数据,针对耕地整改方式、整改类型进行预警监管,为图斑和业务事项编制“身份证号”,以信息化赋能耕地管理全流程,使耕保业务人员及时掌握整改前后实地变化情况,有效提升耕地流失整改效率。
一“码”保监管,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结合土地要素高效保障和全程监管需求,以“码”串联“耕地流失监测-耕地流失整改-耕地进出平衡”流程,辅助领导监管和管理人员动态掌握耕地流失整改工作情况,及时制止破坏耕地行为,确保耕地进出平衡得到落实。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贯穿土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不断深化数据共享、流程重塑、业务场景协同,助力江陵放管服改革从“简”到“优”,跑出营商环境“江陵速度”,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