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丛下,一片飞来一片寒。立冬一过,北方地区小雪如花,纷纷扬扬。诗人在小雪的节气里,巧遇天降小雪,但见片片雪花随风飘舞着,渐渐消失在山峦与原野之间。小雪节气,恰逢天降小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片片飞雪带来的寒意,细细品味初冬季节里“一片飞来一片寒”的意境。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0个节气。作为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小雪”代表的是气候特征,与气象学意义上的小雪没有必然关联。汉代《孝经纬》中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明代《群芳谱》也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对此,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冯秀藻的解读是,“入冬以后,天气冷了,开始下雪……但还不多大”。小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增加,由于一般雪量较小,常常是夜冻昼化。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天文、地文和人文三套体系,小雪与大雪、谷雨等八个节气属于“地文节气”,反映了古人已掌握雨露霜雪的转换周期和规律,参照物候规律而设定的。对于小雪“三候”,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时训解》里讲得非常清楚:“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无论是唐代诗人徐敞《虹藏不见》中的“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还是元稹《小雪十月 中》中的“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都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小雪”中独特的“虹藏不见”。彩虹,是阴阳交汇时产物,小雪时节阴盛阳伏,虹便开始“躲猫猫”。这是“小雪”最具节气物候的特征。一年将尽之时,万物失去了生机,“地气”下降,“天气”上升,天地闭塞,转入严寒。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伊始,冬天正式拉开序幕。正如俗话所说,从小雪节气开始,“地封了”,广大农村地区便进入到农闲时期。北方开始修补农具、做好牲畜的御寒保暖工作,为来年开春作准备;而在江汉平原,则在做好颗粒归仓的同时,开始兴修水利,加固堤防。
冬天来了! 农历十月,楚人所处的江汉地区处于秋收的煞尾阶段,所以,二三千年前的芈姓楚族在充分吸收周人蜡祭舞的基础上,对当时流行的雅乐《九韶》进行改造,创作出了独具楚文化特色的“一种新的大型综合性连场歌舞演出形式”,以此庆贺丰年。对此,《楚国风俗志》中还作了比较详细的列举,并指出“战国时期,舞《韶》之风,楚国最盛”,“楚人不仅接受了《九韶》,而且还增加了迎神的气氛,扩大了拟兽表演的规模”。于是,产生了楚人“大腊祭”中的“大型综合性连场歌舞”——十二神兽舞。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每一个节气,都有饮食方面的传统习俗,但由于“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小雪的民俗事象,与其他节气一样,同样没有普遍性。比如,楚人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楚地传统的节日祭品。俗话中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先秦时期大腊庆典中用糍粑祭祀的事。再如,进了冬季了,养生要多食热粥。《荆楚岁时记》中说,“十月为朔日,家家为黍臛”。这个小雪节气期间食用的“黍臛”,就是一种掺杂了黄米的肉粥。这些,与北方地区的小雪习俗完全不同。其实,楚人的喜食的“肉粥”,并非只有“黍臛”,据《楚辞》的《大招》和《招魂》记载,楚人非常喜欢食用各种肉汤。在屈原所列的楚王宴菜单中,就有“腼鳖”“鹄酸月隽凫”“豺羹”“膗雀”等九道肉汤。对此,《楚国风俗志》中说,“在楚国不论贵族还是庶人都喜欢啜羹”。
不过,“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则是全国“通用”的小雪习俗。古时,冬季没有如今食物存储的条件,为了保证漫长冬季的生活与生存,古人便发明了腌制食物的方法。荆楚历来就有小雪后腌制鸡鸭鱼肉的习俗。“小雪”节气后,因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非常干燥,正是加工蔬菜、腊肉、腊鱼的好时光。据《汉书》、楚简和荆州凤凰山出土的汉简记载,楚人有着制作干肉和干鱼的习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就记载有孙叔敖食用“枯鱼之膳”。文中的“枯鱼”,就是干鱼。楚国有专门经营干鱼的市场,称为“枯鱼之肆”。对此,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认为,“制作腊肉和干鱼的民间食俗从楚国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楚国风俗志》中也说,“楚地鱼类资源丰富,将吃不完的鲜鱼制成枯鱼并以之为膳,是当时一种极其普遍性的饮食方式”。
近些年来,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不断发现楚人制作“枯鱼”的证据。比如,2014年12月,曾从荆州夏家台一座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了13条阳干鱼。当然,楚人腌制的腊货并非只有肉和鱼,还有鸡鸭等禽类。比如,源于楚菜的荆州经典名菜“酱板鸭”,相传就是楚昭王时期宫廷名厨石纠发明的。这种通过两次腌制、扣卤后,压制、晒干和熏烘制作的酱板鸭,色泽深红,肉皮酥香,酱香浓郁,滋味悠长,深受楚王的喜爱。同时,石纠还发明了酱鸭蛋。这两种美食,不但列入楚宫宴席菜单,还被昭王赐名为“贡品酱板鸭”和“贡品酱鸭蛋”。后来,人们改进“酱鸭蛋”的制作方式,发明了今天的松花皮蛋。旧时,荆楚还有酿造“小雪酒”的习俗。《诗经·国风》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小雪临近,天渐寒。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已经进入初雪期,初冬的北国,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在广大南方地区,则只是“小雪未成寒,平湖好放船”。你看,在宋代诗人韩维的眼中,小雪虽至,但湖面上并未结冰,还是可以乘船游湖赏景的。放眼望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让人不禁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那不一样的江南冬景: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