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葵
最近在昆明旧书市场淘得一本杨铎编著的《张江陵年谱》,1938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原在上海,为何又出现在长沙呢?
据邓云乡先生回忆:“五六十年代,我在上海,与《金石学》作者朱剑心先生同事,他当时在商务做编辑,编《国学丛书》,“八·一三”后,随王云五领导的商务撤退人员,先到香港,工作了一个时期,又到长沙,长沙大火,部分人去了重庆,部分人又回到香港,常常说起当时辗转逃难情况……”(邓云乡《百年商务话沧桑》)这本《张江陵年谱》正是当年出版的《国学丛书》之一。
本书是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年)的年谱。因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今荆州区),故以地称张江陵。全书共126页,其中正文部分仅81页,记述颇简略,附录张居正子懋修《先公致祸之由敬述》、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及著者选辑《评论集要》《江陵名言钞》《江陵文集可读录》。书上的骑缝已锈蚀,纸已泛黄,封面仅“国学丛书、张江陵年谱、商务书馆印”三行宋体铅字,无任何装饰。扉页有张氏画像和手迹各一。
60多年前,日寇凭凌,国难方殷,大批学者毁家纾难,以学术文章报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本小书就是历史的见证。它能历经兵燹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更为难得的是,原书主在此书附录《江陵名言钞》作了几十条批语,蝇头小楷书写于页面的空白处,字迹整齐娟秀。批语多的数十字,少的不过二字,有评有赞,也有笺注,言简意赅,不乏灼见。略举数例如下:
原文:知我者天,即违俗而遑惜;许身于国,惟尽瘁以为期。
下批二字:气魄。
原文:吏职有一之未修,皆臣表率之无状;民生有一之未遂,皆臣调燮之多乖。
下批:铁肩担起。
原文:分省纲纪,必欲振肃;朝廷法令,必欲奉行;奸宄之人,必不敢姑息,以挠三尺之公。
下批:知人则哲。
有的加以阐发和诠释:
原文: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
下批:于理不悖,谓之顺情;出于偏爱,谓之徇情。小罪小罚,重罪重罚,谓之严;轻罪重罚,谓之猛。
原文:夫命所以布信,数易则疑;法所以防奸,二三则玩。
下批:今人往往强调“客观发展”,粉饰自己的“数易”,教育部亦不乏其例。
原文:近年来,习尚尤靡。致使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议论风兴,实绩罔效。所谓怠则张而相之时也。受事以来,一切付之大公,虚心鉴物,正己肃下。法所宜加,贵近不宥;才有可用,孤远不遗。务在张公室,杜私门,省议论,核名实,以尊主庇民,率作兴事。亦知绳墨不便于曲木,明镜见憎于丑妇,然审时度势,政固宜耳。
下批:民主集中制。
原文: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下批:辨证之至。
原文: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故持衡者每杂之以私意,持之以偏见,遂致品流混杂,措置违宜,乃委咎之才,误矣。
下批:私意偏见,就是主观。
原文: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
下批:法宜严。
原文:安民可与行义,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下批:有业可安,则为富民;无业可安,则为危民,危民既起,铤而走险,谓之起义可也,谓之叛乱亦可也。
原文:窃闻治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察其疾苦而已。
下批:坐洋楼上听汇报,不能彻底了解民间疾苦。穿制服下农村考察,亦看不出真象(相)。
原文:国家欲兴其事功,非有重赏必罚,终不可振。
下批:按劳取酬原则。
原文:夫民之亡且乱者,咸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
下批:自古就主张打倒贪官污吏。原文:法无常良,行之在人耳。下批:唯物辩证。
原文: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可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乖序之患,此大多事之过也。
下批:马列主义之至。
原文: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早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早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
下批:通达之论。
原文:车之不前也,马不立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 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 夫天下之治始乎严,常卒乎驰,而人之情始乎奋,常卒乎怠。
下批:多开会无益。
综合上面批语分析,点评者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将中国古人言论归于马列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固然有点牵强,但张氏语录中也的确有某些辩证思想。从“今人往往强调‘客观发展’,粉饰自己的‘数易’,教育部不乏其例”“坐洋楼上听汇报,不能彻底了解民间疾苦。穿制服下农村考察,亦看不出真象(相)”“多开会无益”几句批语推断,其批注时间当在建国初期,作者应为一个有相当地位的党内高级干部。
此书无款署,仅封面有毛笔行书“汝舟”二字,或即书主之名,汝舟何许人也? 上网查询,找到一点线索:
马明方(1905~1974年)又名汝舟、济民。陕西米脂县人,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32年代理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和刘志丹等共同领导陕北游击活动。1934年当选陕北省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陕北省委书记。1953~1960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办公厅副秘书长、财贸部长。1967年被“四人帮”强加“叛徒”罪名关押,1974年含冤去世。1979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为他召开隆重追悼会平反昭雪。
批注《年谱》的汝舟是否就是马明方? 从理论上来说,他具备批注此书的客观条件,请看这段批语:
原文:治国之道,节用为先,耗财之源,功作为大,天地交而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能成和同之治。
下批:拆墙为急!
四字下面打了一个大惊叹号,表明作者对此深有感触,寥寥四字透露出批注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批注者身份的重要的信息。
谢按:1953年11月,北京市政府提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指出北京古城“是封建帝国的防御工事,在新时代已经毫无用处,还妨碍了交通限制首都的发展,因此,应该拆除城墙,墙砖可以用于建造房屋或者铺设马路。”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说:“拆除城墙这些大问题,就是经中央决定,由政府执行的。”(《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4月第1版,90-97页)当时身为财贸部长的马明方完全有可能与会并亲聆这一讲话,因而在书上作了这一批语。
马明方是否就是批语的作者? 由于线索中断,缺少旁证,现在很难确定,但无论何人所作,其批语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