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1月2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谢爱娥:

小小输液架以“点滴”力量汇成大爱长河

  □ 记者伍丹张梦瑶见习记者 肖丹

  深秋的午后,洪湖市滨湖街道滨斗湖村卫生室里,就诊的村民络绎不绝,穿着白大褂的谢爱娥正在配药室的工作台前忙碌。

  配药室里,一箱箱医疗用品整齐摆放。箱子前,9个可移动式不锈钢落地输液架一字排开,一个老旧的木头架子“站”在最前面,格外显眼。它长约2米,架身并不笔直,带着树干的自然弧度,深红色油漆早已斑驳,吊瓶挂钩处由2根斜插进去的铁钉简单代替,底座由十字木架结构固定,简易却轻便。

  “这个老古董是我们的‘宝贝’呢。”从摇着木桨的“船医”,到扎根基层的社区医生,谢爱娥带着这个输液架服务村民31年。从湖上到岸上,它陪伴谢爱娥累计接诊病人6万多人次。从狭窄而潮湿的渔船到宽敞明亮的卫生室,它见证着谢爱娥不变的医者仁心。

  希望:“以后船上也能生小孩了!”

  “打这个木头架子的师傅,是我的公公。”谢爱娥用手摩挲输液架,思绪回溯到水上行医的岁月。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个叫船头嘴的渔村,位于百里洪湖中央。370平方公里的湖面分散着600多位渔民,他们以船为家。对于熟悉水性的渔民来说,大风大浪不算什么,生病才是最害怕的事。“村里没有医生,一旦遇到急症需要求医,划船两三个小时都不一定能上岸。”谢爱娥回忆,一天晚饭的时候,在湖上做木工的公公与家人聊起渔村缺医少药的事,说到有一名临产的孕妇,因交通不便,在送往医院途中去世了。听到这些,让本就从医的谢爱娥内心深受触动。

  1992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新婚不久的谢爱娥和丈夫何太瑜主动申请到船头嘴村当村医,把家安在湖面。湖上的家是一个高约1.5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船舱,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和部分生活用品。

  听说村里来了“白大褂”,渔民们都很兴奋,隔三岔五、有病没病的都要来谢爱娥这里看看“稀奇”。湖上安家不久,公公送来了“乔迁礼物”——亲手做的3个木头输液架,它们看上去简易,却是卫生室里添置的重要医疗设备。看到它们,村民们就有了期待。村里有了医生,也就有了希望。

  1992年9月23日,谢爱娥到湖上的第14天,也是全村人最高兴的日子。这天,一名即将临盆的产妇在谢爱娥的帮助下,顺利生下一个男孩。男孩叫刘前,是第一个在湖区被医生接生的小孩。

  得知消息后,热情的渔民们纷纷划船前来,围在卫生室外,有的送来了自家的鱼,有的点上鞭炮庆贺。大家奔走相告,整个渔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以后咱们船上也能生小孩了!”

  有了谢爱娥,大家心里仿佛吃了“定心丸”。25年里,她为渔民搭起了“生命之舟”,为渔村转送产妇100多人,直到渔民上岸前,村里2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都是在她的陪伴和呵护下呱呱坠地。

  坚守:“8万公里出诊路,它一路相伴”

  俗话说,湖上无风都有三尺浪。

  对于“旱鸭子”谢爱娥说,应对湖上的风浪是最大的挑战。一旦遇到风雨,小船就像一片树叶在湖面摇晃。乘船出诊的她紧紧把住船沿,一刻不敢松手,好几次因为晕船差点掉进湖里。水上行医的生活,完全打破了23岁的她对大湖“荷叶田田、鱼戏莲叶”的浪漫憧憬。

  白天为渔民看病,充实忙碌,但到了晚上,大湖静得可怕,湖上没有电,谢爱娥夫妇只能点一盏油灯相伴。多少个夜里,她都曾想“要不回去吧”“算了吧”。

  等到天亮,她看见卫生室里3个个头整齐、粗细一致的木头输液架,一阵愧疚感涌上心头,“树干肯定是公公精心挑选的,架身也是仔细打磨过的。”离家的谢爱娥夫妇,看到它们,就感觉家人在身边,一钉一铆间,更是寄托着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再看看湖上就医困难的渔民们,谢爱娥果断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决定扎根湖上。

  转身,她带上其中一个输液架,划船出诊去了。

  2008年伊始,大雪来袭,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谢爱娥接到一户渔民的电话——怀孕8个月的刘丽发高烧、咳嗽,两口子在家束手无策。谢爱娥挂了电话,带上输液架、背起药箱匆匆出门。

  天还下着雪,冰层很厚,谢爱娥只好步行前往。她一边用输液架探路,一边沿着冰面向刘丽家赶去。白茫茫一片让她看不清前路,不知不觉,脸上都结了冰霜。平时划船20分钟的路程,她走了近3个小时才到。门一开,刘丽丈夫看到眼前的“雪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夏热冬寒,谢爱娥在风浪中颠簸出诊。2010年,洪涝,谢爱娥顶烈日冒酷暑,挨家挨户发放消毒药材。2011年,大旱,谢爱娥套上厚重的水裤,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淤泥,上门输液。

  从23岁到48岁,这一坚守就是25年。25年的水上行医,谢爱娥用坏了8个药箱,换了5条小船,她从不懂水性变成了摇船的好手。输液架也由3个增加到6个,还是一样的“个头整齐、粗细一致”。每次出诊,输液架都相伴左右,陪伴她“撑”过了8万多公里水路,走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2012年底,谢爱娥、何太瑜夫妇当选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又一年,船上维修,谢爱娥趁机给输液架也涂上了红油漆,她说“红色看起来温暖,也充满希望。”

  初心:“继续坚守职责服务群众”

  “谢医生,我咳嗽好几天了,您帮我看看吧……”

  “谢医生,我老伴前几天输液的医药费还没结账吧,一共多少钱?”

  “谢医生,这是我申请低保的材料,您看还需要些什么证明……”

  10月13日下午,洪湖市滨湖街道滨斗湖村卫生室里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这里不仅仅是医务室,也是大家的政策咨询室、调解处、宣传室和便民服务中心。

  2016年底,洪湖全面实施渔民上岸工程,2017年初,船头嘴村的渔民相继离开湖区,谢爱娥也跟着渔民离湖上岸,住进了城里的安置小区,6个输液架也和她一起搬进了村卫生室。上岸后,渔民们虽然分散居住,但多年的相处,培养了他们“有问题就找谢医生”的习惯。渐渐地,卫生室成了渔民们的新聚点。

  从船医到村医,不仅医病也“医心”。渔民上岸再就业曾经是大家最担忧的事。谢爱娥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并组织渔民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带领他们参加招聘会,帮助有困难的家庭申请公益性岗位,在她的努力下,先后有300多人次实现就业。

  随着卫生室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久了,几个木头输液架陆陆续续坏掉,只剩一个仍在“坚守岗位”。它比不锈钢架子轻便,有时候回访慢性病病人、出诊,谢爱娥依旧带着它。不少人看到后,都对谢爱娥说“这个木头的还留着干什么,扔了吧”,她也只是笑笑。

  近年来,谢爱娥先后荣获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谢爱娥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她也不用再像以前摇桨划船了,但她却成为岸上更多人最信赖的“谢医生”“谢主席”。

  医者仁心,不忘初心。谢爱娥对记者说,每当看到那个木头架子,就想起过去的日子,“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应对的。”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不管走到哪里,谢爱娥都希望自己能像输液架一样,以“点滴”之爱继续坚守职责、服务水乡群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