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华
深秋时节,宜人晴朗天气持续,阳光不燥不热,温暖又舒适。乡村的大婶大妈们怎能闲得住? 闲来无事的她们,渴望寻求生活的乐趣。于是,她们常常早起,吃点早饭后,带上干粮,三五成群地聚拢,或结伴步行,按约好的地点,或远或近,去收割的农田里挖半夏(俗称“坨坨”)。
在野外的农田里,有的田块是早早收割了黄豆的空田,这些田地经过了精心的耕种和照顾,现正生长旺盛。而有的田块则是返秋黄豆刚刚收割完毕,还未来得及进行耕整。这些黄豆田地经过了一个季节的孕育和滋养,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大婶大妈们来到这片丰收的田间,她们各自散开,目光敏锐地寻找着那些小坨坨。这些小坨坨是她们劳动的果实,是她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希望。她们小心翼翼地捡起每一个小坨坨,把它们收入囊中,仿佛在收藏着这个季节的温暖和美好。
据老人们介绍,空着时间长的田块坨坨多些,深绿的半夏芴子在微风中摇曳。种上返秋黄豆齐腰深的黄豆梗,夹在中间的半夏芴子自然瘦些,相比之下坨坨也较小。
在挖坨坨的时候,她们目光如炬,从茂密的杂草丛中仔细搜寻,一旦发现那些长着深绿椭圆叶片的半夏秧苗,她们就会立刻认出。据老人们的说法,夹杂在黄豆或杂草中的半夏芴子会由嫩黄逐渐变为翠绿,而半夏坨坨的大小也像小荸荠一样。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她们拿起四齿铁耙,接连不断地挖着。在板结的土块上,每挖一下就会蹦出一块土。他们掰开坨子土,拣出小芋头坨坨,然后一一装进身边的布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蹲着挖变得越来越费力,她们不得不坐在地上继续挖。尽管手上已经起了血泡,身体困乏,她们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挖。每个人都像是在比赛中一样,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在她们心里,这不仅仅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希望。
乡村的老妇人,闲不住,不怕脏,吃得苦。下地挖坨坨的人就像蚂蚁一样,蜂拥而来。
近处的田块已翻遍了,她们不得不向远处开垦。坐着出租的三轮摩托,一路颠簸,翻过长江干堤,来到外洲滩坡,那里大片大片的农田,收获过芝麻和黄豆。那小芋头坨坨比垸子里多得多,一般每人挖十多斤不成问题。一天工夫换来一百多元的收入,这对老人们来说,她们认为很划算,受点累,心里也是快活的。
杨大妈是这群老人中最显眼的一位。她已经六七十岁,但她的身姿仍然挺拔如松,精神矍铄。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和蔼的笑容,一头银白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和其他老伙伴一样,杨大妈经常在河边的沙地上撮鱼抓虾,她的手法熟练而敏捷,让人不禁感叹她的眼力和耐力。
但是,杨大妈最让人佩服的不仅是她的勤劳和耐心,更是她那种无所畏惧的“辣蛮”。在挖坨坨这件事上,她有一套自己的诀窍。每次挖坨坨,她总是眼疾手快,下手稳准狠,从不落下任何一个机会。在她的手下,那些坨坨就像是听话的孩子,一个个被她巧妙地挖出来。
在这个群体中,杨大妈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就一定能够战胜生活的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和行动上的引领作用,让杨大妈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家都把她当作自己的榜样,学习她的勤劳和坚韧,学习她的“辣蛮”精神。
傍晚时分,老人们提着的小袋里是或多或少的坨坨,像骆驼一样蹒跚而归。她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背着小坨坨送到镇上的收购点。收购人员也很讲究,又是揉搓,又是筛选。经过一番除杂整理,那一颗颗黑色的圆圆的“小芋头”显得亮眼耐看。老人说,还是很值得的,跑上一圈的收入就能挣点零花钱。
在乡村,秋收之后的那一段日子,农家老妇人们是异常忙碌的,她们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这些经验丰富的庄稼人,她们的双手永远闲不住,总是在寻找一些庄稼人的活儿来干。不论是挖坨坨、淘花生、捡稻穗,还是其他一些琐碎的农活,只要还能动,只要力所能及,她们就不停歇,始终保持着豪情和勇气,仿佛永远不会老去。
这些农家老妇人们用她们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们是庄稼人的守护者,是乡村中最美的风景之一。她们的勤劳和坚韧不禁让人们感到敬佩和钦佩,更让人们感到温暖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