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蓉 陈丹 特约记者 许露阳 通讯员 朱正琼
12月5日,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沙市区各个文明实践基地争相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用“市民身边的志愿服务”,增添冬日“别样的暖意”。
一种精神,一份传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热爱社区、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的“沙市老姨妈精神”,成为全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他们因“志”而行,因“愿”而动,满腔热情传递温暖与爱心。
如今,“沙市老姨妈精神”在荆州大地遍地开花,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一张张或青春、或稳重、或慈祥的笑靥随处可见,一件件耀眼的红马甲如炬燎原。
沙市区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1+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建设,招募81319名志愿者,打造38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姨妈精神”,为新时代的荆州厚植更有温度的文明底色。
建强志愿队伍
以“沙市老姨妈精神”铸魂
冬日夜晚,在沙市区中山街道健康巷社区,一个忙碌的红色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身披红马甲,手持扩音器,向居民宣传文明标语,她就是66岁的志愿者张开秀。她所在的志愿者组织有一个既接地气又亲切的名字——“578志愿服务先锋队”。
“578的谐音是‘我去吧!’健康巷社区是‘沙市老姨妈精神’的发祥地,我们都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张开秀说,如今“沙市老姨妈精神”已不再仅限于沙市老姨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
“中国好人”、荆州“银龄先锋”“举牌爷爷”汪长荣无论严寒酷暑,坚持在公交站台边,举牌劝导老年人错峰出行,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和“上班族”;郑桂芝工作室、杜妈工作室、彭国珍志愿服务队等一批以优秀老姨妈名字命名的特色工作室和服务队,以点滴之举汇聚文明暖流,吸引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近年来,沙市区大力传承和弘扬“沙市老姨妈精神”,制定《沙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2个,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2022-2023年度荆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中,沙市区7名志愿者获评最美志愿者,14个组织获评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1个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1个社区获评最佳志愿服务社区。
培育品牌项目
让志愿服务“精度”更准
近日,崇文街道凤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不时传出老人们的欢声笑语。这里正常态化开展“义剪情深发短情长”义剪志愿服务活动,经过理发师们精心修剪,姨爹姨妈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凤台社区成立晴川红志愿服务队、晴川红志愿调解队、巾帼志愿队等组织,聘请优秀老姨妈担任培训讲师,推出“汉绣绣出新生活”“晴川少年”“爱心义剪”“平安夜巡”“以理服人,解疙瘩”等志愿服务项目。“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社区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特色品牌也越擦越亮。沙市区“新时代学雷锋青少年志愿行”项目荣获2023年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中山街道“小快板讲大道理”项目荣获荆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沙市第六中学“放学路上的思政课”和沙市区“金融卫士”志愿者宣传团荣获市级优秀奖。
奉献爱心源于真心,志愿服务贵在坚持。在骨干老姨妈志愿者带动下,沙市区志愿服务更加精准、质量大幅提升,全区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涨。仅2023年,沙市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各类主题活动8100余场,参加群众累计达25万人次。
厚植道德沃土
让志愿服务“温度”更高
1995年7月,健康巷社区老干部党支部应运而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全省老干工作示范社区”、全市离退休干部“五好党支部”等殊荣,让享誉全国的“沙市老姨妈精神”为更多人熟知。(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