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中
刘寓生
刘寓生,字奇进,号白潭,湖广石首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甲第四十八名进士。同科状元顾鼎臣,榜眼董玘,探花谢丕。同科二甲赐进士出身共95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205名。
嘉靖初年,刘寓生任巡仓御史,曾经上疏:运粮加耗之弊,有太监茶果,每百三厘九毫,岁银1.56万两;经历司,该年仓官,各年仓官,门官门吏,新旧军斗,俱每石一厘,共银1.6万两;曰会饯者,曰小汤光银者,各每石一分,共银8万两;曰救斛面银者,每石五厘,计银2万两,皆民脂民膏,乞痛革其弊端。
正德年间,刘寓生任巡按贵州监察御史,与刘瑾、王阳明这两个知名人士相关。有文献认为刘寓生是权宦刘瑾的党羽,也有文献认为二人是政敌。清初喻嘉才《绣林景献记》写道:“刘公白潭,廷伏折刘瑾,宫中有小御史之呼。”
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触怒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与刘寓生颇有交情。也有文献认为,刘寓生是刘瑾派来贵州“刷卷”的。所谓刷卷,就是稽查所属衙门审理刑狱案件情况。
张子言
张子言,生卒年不详。湖广石首人,天顺四年(1460年)三甲第二十名进士。同科状元王一夔,榜眼李永通,探花郑环。同科二甲赐进士出身共50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3名。
有文献记载,张子言曾任广东按察佥事,是辅佐按察使、分领各项事务的官员,品级为正五品。还有文献记载,张子言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张子言的孙子张璧,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明代石首“三阁老”之一。清初喻嘉才《绣林景献记》写道:“祖孙济美,不独张子言一家。”讲的就是张子言、张璧祖孙二人。
刘隽
刘隽(?-1408年),字子士,湖广江陵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甲第十二名进士。同科状元丁显,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同科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7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324名。
刘隽初任兵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遇事善于剖析,勇于决断,深得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升为兵部右侍郎。建文年间,明惠宗朱允炆任命刘隽为兵部侍中,正二品。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刘隽升为兵部尚书。
永乐四年(1406年)明廷出兵安南,刘隽奉命参赞军务,行动缜密勤敏,佐画筹策得宜,班师后被赏以厚资。不久,安南简定叛明,自称“日南王”,刘隽奉命参赞黔国公沐晟的军务,往征简定。
永乐六年(1408年)明军在生厥江(今属越南河内)战败,抵达大安海口时陷入重围,刘隽自缢而亡。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以刘隽不屈,赠太子少傅,谥节愍。
王恂
王恂(?-1453年),字用诚,初名王振,后改王恂,湖广公安人,宣德五年(1430年)三甲第五十二七进士。同科状元林震,榜眼龚锜,探花林文。同科二甲赐进士出身共35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62名。
中进士后,王恂选为庶吉士。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年)任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宣宗实录》。正统十三年(1448年)任翰林院修撰。正统十四年(1449年)任大理寺右寺丞,巡抚贵州。景泰三年(1452年)任右春坊右庶子,景泰四年(1453年)任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隋朝以后一直是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代国子监,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陵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建都南京后,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建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北平郡学。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有八千多名。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国子监学生近万人,盛况空前。王恂担任国子监祭酒,就是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王恂罹患风疾,逝于任上。
汪浩
汪浩(1417年-1473年),字弘初,湖广石首人,景泰二年(1451年)二甲第34名进士。同科二甲赐进士出身共75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23名。
汪浩最初授官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升任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明代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汪浩巡抚四川期间,参与镇压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赵铎,为朝廷立有功劳,因此升为副都御史。后来,汪浩被弹劾,谪官开平(今属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