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在世界文化碰撞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核心治国理政思想
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等民本理念同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高度契合,在我国代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人民至上,是刻在总书记骨子里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了系列具有尊民为民的经典语录,宣示中国共产党的在文化建设所秉持的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民心”,即人民精神世界现状与美好生活向往,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和创新性发展先进文化并举,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财富化人、育人、培元,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世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问题上,凝练出与人为善、明礼诚信、开放包容、公道正派、“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精髓和标识,为我们更好认识和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总书记叮嘱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不同的时代之问造就了理论体系的万千形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关键在于从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概括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造高质效的跨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最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赓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融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人类的,从而更好地从理论层面指导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世界更好地听懂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智慧与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他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关于系统观念的表达。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牢坚持系统观念。高校担负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与使命,要在同各主体之间的横向协同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要在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统筹谋划,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思想品德,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自觉担负起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高校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扩大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供给,同全国人民一道激发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不竭澎湃力量。
(作者系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