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叶俊 通讯员 黄露
日前,沙市区司法局胜利司法所“‘研防预应’特殊人群矛盾纠纷风险防控工作法”被省委政法委命名表彰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成为沙市区和荆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唯一入选的先进典型。这是该所继2019年1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之后,斩获的又一荣誉。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梢”,既要当好镇街法治政府建设的“参谋官”,参与基层政府规范化运行体系建设,又要做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所”。只有3个人的基层司法所,何以屡屡创造佳绩?面对疑问,司法所牵头人朱浩会心一笑:“其实也没啥,就是要找对工作方法。‘研防预应’工作法,就是我们探索实践出的基层矛盾纠纷风险防控化解良方。”
“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人群,‘研防预应’工作法的核心就是服务管理好这个矛盾纠纷的高发群体,实现重点人员精准甄别、风险隐患科学预测、危机因素积极干预、突发事件快速处置。”沙市区司法局副局长王忠进一步补充,“研防预应”工作法推行6年以来,成效明显,实现了把特殊人群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目标。
“研”字当头 着力分析研判
走进胜利街道,只见商铺林立,车来人往,和谐有序。尽管辖区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但几乎每一名在册特殊人员的具体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都一清二楚。究其原因,是“研”字诀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就是着力分析研判,全面摸清辖区特殊人员底数。”朱浩说,司法所定期实施三轮筛查,精准研判风险等级。第一轮初步筛查,仔细查阅个档、当面谈话,掌握特殊群体基本情况,初步识别危险性因素;第二轮深入调查,广泛询访街坊邻居、办案民警等摸清历史表现,形成综合评估结果;第三轮开展量化分析,通过量表打分、风险因素动态监测,确定风险评估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除了筛查,司法所还会定期分析报告,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上报。胜利街道工作人员王驰说,司法所会及时汇总分析筛查掌握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上报本级党委政府及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并通报辖区派出所、居委会等相关部门。
“防”字着眼 强化源头防范
“‘研’是基础,‘防’是关键。强化源头防范,可以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朱浩说,司法所从两个层面着眼,探索“真情实帮”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耕模式,厚植特殊人群归正的沃土,持续浇灌安居乐业之花,实现扶正祛邪。
把脉问诊,推进“一交”“二谈”“三找”“四矫”。“一交”,即与帮教对象交朋友,建立感情基础。“二谈”,即经常谈话、谈心,以真心换真情。“三找”,即找“病症”、找违法的思想原因、找出路。“四矫”,即矫正错误认识、矫正错误感情、矫正薄弱意志、矫正违法行为。
开方抓药,推行“四帮助”。即帮助改掉恶习,重拾信心;帮助务工就业,保障生活;帮助掌握专业技术,赚钱养家;帮助经商办企,发家致富。经过帮助,胜利街道累计65名帮教对象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或创业致富。
“预”字下手 主动消弭风险
近年来,胜利司法所关口前移、主动干预风险隐患,整合信访、武装、综治等领域调解资源,集聚合力就地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常态化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每年初开展全面调查,梳理人员总体情况;每季度组织重点检查,组织帮教小组上门走访,及时了解人员动态;年末组织回头看,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对于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及隐患苗头及时介入调解。截至目前,已累计调处化解纠纷36起,缓和49起,指导通过司法程序解决12起。
常态化宣传教育,成风化人。通过社区讲座、露天舞台宣讲,营造全社会不歧视特殊人群的良好环境;通过推送普法、招聘、心理健康类微信、短信,讲述特殊人群中的励志事迹潜移默化开展教育;通过社交软件聊天、上门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截至目前,开展相关讲座7次,发送帮教微、短信170余人次,开展心理疏导31人次。
“应”字兜底 健全应急机制
“应,就是应急处置。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妥善处置,才能将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才能切实维护社区矫正秩序安全稳定。”朱浩说,近年来胜利司法所推动完善特殊人群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部门联动,有力维护了辖区平安稳定。
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程序、措施,定期组织演练,增强处置能力。截至目前,已制定应急预案1次,修改应急预案2次,组织多部门演练5次。
强化部门联动。由街道平安办牵头,深化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等部门联动,对突发事件及时响应、快速处置。常态化推进部门协作,切实把特矛盾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研防预应’四位一体,层层推进,效果立竿见影,为沙市区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沙市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龙说,该局将以典型示范引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持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为平安荆州建设贡献更多“沙市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