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融欣)监利,稻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中国水稻第一县、湖北产粮第一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考古学家惊喜发现了远古的稻作遗存。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于6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公元222年,监利因“地富鱼稻”,东吴孙权令官督办在此设立关卡,以“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县名。
浪激洪湖水,风雨湘鄂西。风云激荡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驱周逸群泊舟监利,面临敌人封锁,仍为烈属大娘筹送大米。生活在洪湖西岸的监利苏区人民,拿出辛勤耕种的粮食,反哺浴血奋战的将士。
红色沃土,阡陌稻香。监利,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且雨、热与水稻生长季节同步。四季风土,时序轮回。春天的暖风,吹醒了监利的大地,勤劳的人们把大地披上了绿装。金秋的暖阳,把大地打扮成一片金黄。农耕民族,从来都膜拜大地。监利先民把风调雨顺的愿望,融入辛勤的劳作之中,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之上。这是对上天的感恩和对丰收的祈盼。
这片土地上劳作的农人,遵循自然农耕之法,春种秋收,适时播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合理灌溉,确保监利大米的丰收和安全。虔敬、细心地劳作,是为了向土地寻求每日的一餐一饭。在历史悠久的稻米产区,米是日常主食的首选。
监利生产的晚香米最能代表江汉平原的大米,雪白纤长、色泽清透、质地软香,颗粒分明。
庆祝丰收的家宴,必然要品尝这一季的新米。稻谷脱壳,留下纤细的米粒。传统铁锅上灶,蒸煮一锅香甜的米饭。稻米的前世今生,在大锅里娓娓道来。外表膨胀,略带焦香,米芯仍然坚挺。热气腾腾地上桌,迫不及待地入口,嚼两口,唇齿间全是稻香的清甜,香软又韧糯的糖分转化成淀粉,淀粉慢慢融化在舌尖,简单又幸福的滋味在口中洋溢。
今年的第一碗新米,化作丰收的喜悦,融化在劳作者的心间。主食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百样米养百样人。油稻、虾稻、再生稻……这些清香美味的监利大米,散发着属于主食的原味清净之美。千万年来,朝夕相守。万千滋味,朴素平和。勤劳聪明的监利人,把最原始的大米,变换成各种吃法:监利粮酒、米团子、炸胡椒、米糕……大米转化的人间风味,在餐桌上百转千回。
监利大米,一款值得品尝、礼赞、感恩的南方好米。
监利大米,香飘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