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2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4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监利大米 香飘万家

  本报讯(通讯员融欣)监利,稻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中国水稻第一县、湖北产粮第一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考古学家惊喜发现了远古的稻作遗存。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于6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公元222年,监利因“地富鱼稻”,东吴孙权令官督办在此设立关卡,以“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县名。

  浪激洪湖水,风雨湘鄂西。风云激荡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驱周逸群泊舟监利,面临敌人封锁,仍为烈属大娘筹送大米。生活在洪湖西岸的监利苏区人民,拿出辛勤耕种的粮食,反哺浴血奋战的将士。

  红色沃土,阡陌稻香。监利,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且雨、热与水稻生长季节同步。四季风土,时序轮回。春天的暖风,吹醒了监利的大地,勤劳的人们把大地披上了绿装。金秋的暖阳,把大地打扮成一片金黄。农耕民族,从来都膜拜大地。监利先民把风调雨顺的愿望,融入辛勤的劳作之中,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之上。这是对上天的感恩和对丰收的祈盼。

  这片土地上劳作的农人,遵循自然农耕之法,春种秋收,适时播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合理灌溉,确保监利大米的丰收和安全。虔敬、细心地劳作,是为了向土地寻求每日的一餐一饭。在历史悠久的稻米产区,米是日常主食的首选。

  监利生产的晚香米最能代表江汉平原的大米,雪白纤长、色泽清透、质地软香,颗粒分明。

  庆祝丰收的家宴,必然要品尝这一季的新米。稻谷脱壳,留下纤细的米粒。传统铁锅上灶,蒸煮一锅香甜的米饭。稻米的前世今生,在大锅里娓娓道来。外表膨胀,略带焦香,米芯仍然坚挺。热气腾腾地上桌,迫不及待地入口,嚼两口,唇齿间全是稻香的清甜,香软又韧糯的糖分转化成淀粉,淀粉慢慢融化在舌尖,简单又幸福的滋味在口中洋溢。

  今年的第一碗新米,化作丰收的喜悦,融化在劳作者的心间。主食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百样米养百样人。油稻、虾稻、再生稻……这些清香美味的监利大米,散发着属于主食的原味清净之美。千万年来,朝夕相守。万千滋味,朴素平和。勤劳聪明的监利人,把最原始的大米,变换成各种吃法:监利粮酒、米团子、炸胡椒、米糕……大米转化的人间风味,在餐桌上百转千回。

  监利大米,一款值得品尝、礼赞、感恩的南方好米。

  监利大米,香飘万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