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佘海艳 张明金 伍丹 王子瑶 孙晓旭 赵叶秋 谭馨 张林 黄思明 见习记者 周安一 彭诗静
“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共同缔造理念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饱含着荆州人民的心声期待,对于代表、委员们而言,更是一种激励与责任。立足新时代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继续书写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 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发挥产业优势打通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只有发展好产业,新时代农民才能增收致富。
市人大代表肖小宁认为,只有走活产业这盘棋,才能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他建议,要全方位高标准加大对乡村产
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基础设施、政策、文旅、金融、项目等方面形成综合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不断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荆州是农业大市,重点打造了稻米、水产、生猪、油菜籽四大产业链,但这四大产业链存在龙头企业少、品牌影响力不强、链条短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张新珍建议,将工作重心向抓生产、抓链条、抓产品、抓环节、抓体系转变,科学制定四大全产业链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构建我市立体多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作为乡镇“掌舵人”,市人大代表李洋对此深有感触,“2024年,埠河镇将围绕葡萄特色产业,按照农头工尾的思路延链补链,加快推进葡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葡萄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实现产业甘甜、群众生活如蜜的目标。”
如何帮助农民在“家门口”找到增收致富门路? 市人大代表施晨建议,在乡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村民就近就业,通过产业振兴帮助农民增收。
激活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确保更多人来到乡村、建设乡村、留在乡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等现象成为横亘在乡村发展道路上的一条‘鸿沟’。”市政协委员乔茂军表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农民回流。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人大代表魏勇刚建议,加强对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引进文旅人才,做好乡村旅游整体规划,打造人景互通、互融、互动的民族乡特色资源景观,唤起游客的乡愁。
市政协委员刘乐源建议,建立并完善县级职教中心教培体系,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开展多元化教育培训服务,树立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典型,在全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擦亮环境底色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美丽乡村是面子“新”,人居环境是里子“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打造美好环境上下实功。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示范片带建设。
“把农村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市人大代表杨波说,近年来,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镇村面貌大为改观,“三块田”改革也实现了新突破,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了基层力量。
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市人大代表梅启新难掩内心激动。他说,今年将抢抓油茶小镇斯家场镇项目建设,依托万亩油茶示范园、博士书院、书香食堂等地标文化,掀起文旅融合新高潮,打开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市人大代表王兵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用文化赋能树新风,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在乡村建设上再发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