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1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特别报道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开拓创新 勇毅笃实 全面开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访团山寺镇党委书记文金刚

  □ 记者 曾晶 特约记者 鄢蒙 通讯员 黄修远 成奉花

  2024年,团山寺镇党委、政府将牢牢紧扣“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三城三化三翻番”等“省之要者、市之重者”,走好“工业强镇、产业旺镇、生态兴镇、旅游富镇”发展之路,以“开拓创新、勇毅笃实”的石首精神,瞄准农业大镇目标定位,推动团山寺镇高质量发展。

  依托“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战斗力增效提能

  强化前沿堡垒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省、荆州、石首各级安排部署,做到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成效同显。开展好“下基层”等活动,用理论学习武装干部。立足纪法教育、廉洁文化建设职责,引导坚守政治红线、纪律高压线、廉洁底线。

  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头雁”带动作用,鼓励农业人才、种植能手内外相互开展技术交流,共办致富能手培训班。强化基层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与浙江“两山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合作,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科技引领力,逐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开展好“共同缔造”实践活动,利用过脉岭村“治理小菜单 民生大文章”、长安村“干群齐心创办烘干厂 共画发展最大‘同心圆’”示范案例优秀经验,推动创建成果拓展,助力全域提升。结合“共同缔造”党建示范点位创建,带动集体经济攀升,盘活林场、厂房等各类资源,把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成果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体系,实现村村有主业、户户都致富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三大板块”目标,狠抓产业建设,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工业“主战场”。坚持大员上阵,狠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利用团山寺镇永瑞电子二期“年产700万条家电AC线束”生产线落地、牛头山研学基地经营重组等契机,招引电子行业、文旅业等社会主体投资团山。坚持“项目为王”,加大跑省进京频次与争资争项力度,紧跟中、省、荆州投资导向,按“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优化镇级全口径项目库,加快已有项目落地动工,形成更多工程实物量。狠抓工业入规入统,确保统计应统尽统、颗粒归仓。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承接好行政服务下沉事项,定期到企业上门问需,推动好各类改革事项落实落地。

  聚焦农业“主阵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绿色品牌创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流出整治,提高“鸭蛙香稻”种植规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用好省财政厅支持插花地区补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紧对接绿色生态研究院,推进技术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巩固价值链,推动重心由“传统种植”转向“科技附加”,努力将鸭蛙香稻产业向百亿目标推进。

  聚焦旅游“新方向”。运用节会经济,继续办好“鸭蛙香稻糍粑节”,提升我镇知名度与影响力。依托六虎山、白鹭岛、古荡湖、青少年研学基地等,重点发展农旅、文旅产业,积极与行业龙头对接,补齐石首市全域旅游重要拼图。抢抓体育产业发展“东风”与全民健身投资导向,谋划体育类发展方向。深挖康养行业,探索老年康养服务新赛道。

  推进“就地城镇化”,强化流域治理,服务市级产城双集中发展

  整治人居环境。对标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以环境清理整治为先手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旧村改造等工作,抓好精品示范村的策划设计,努力将过脉岭、牛头山打造成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精品示范村。

  推进镇域建设。积极融入鄂南湘北边界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对集镇面貌、道路交通等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积极争取“擦亮小城镇”旧城改造项目,畅通镇域内道路联通,消除镇域断头路,推进沿街绿化亮化,提升镇域形象。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深度结合团山寺镇区位、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强化水利建设。抢抓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实施机遇,谋划秦克湖、诸来湖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推进栗林河、团山河等河湖主干支流疏浚、生态环境修复、排灌设施建设,补齐水利建设短板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坚持“为民服务”情怀,厚植民生福祉,回应群众美好向往与期盼

  维护镇域和谐稳定。运用好省委巡视与市委巡察成果,持续化解信访问题,抓好矛盾调处。深入推进“平安团山”建设,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全方面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重点在九小场所、森林防火、建筑工地等领域及重大节会、极端天气等时段开展好排查,坚决以实际行动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持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家庭增收、劳务输转等工作,全力抓好重点人群预警监测工作。强化稳岗就业,根据实际需要,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应就业尽就业。强化政策帮扶,积极争取衔接资金,助力乡村振兴。

  充分满足群众期盼。坚持增绿补绿,全力守护好绿色生态环境。落实好降污治污,狠抓秸秆禁烧。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加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推进林水田稻湖一体化治理,确保秦克湖等重点湖泊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就业、保障、老龄等工作改善,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救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