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云
电影《洪湖赤卫队》中,一首优美的《洪湖水浪打浪》让笔者家乡江汉平原上的洪湖闻名天下。近日,笔者再次来到洪湖市瞿家湾镇这片红色的土地,我的心情亦如那见证了烽火岁月的洪湖水一样,在微风中泛起阵阵涟漪。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2年,湘鄂西苏维埃省政府从监利周老嘴迁至洪湖瞿家湾,瞿家湾成为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鼎盛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覆盖58个县、市,拥有两万人的红军队伍和近5万人的地方武装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瞿家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朝末年发展成为湖广一带的中心集镇。走在瞿家湾的老街上,古建筑的高垛翘脊、旧民居的灰墙玄瓦、斑驳悠长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古韵悠悠。突然,悬挂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会”“湘鄂西苏维埃省政府”等牌匾的建筑陆续闯入视野,古街顿时有了英武的红色气息。因红色遗址众多,老街又被称为“红军街”。
“革命斗争不仅靠枪杆子,也靠笔杆子。”走进中共中央湘鄂西省委机关报《红旗日报》社旧址,在大约十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着一张张旧报复印件,仔细阅读,眼前仿佛有一面面红旗在猎猎作响。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发行了20余种红色报刊,有《斗争》《工农日报》《红色军人》等,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决议、土地革命、苏维埃运动、国内外形势、文化动态及党政干部清正廉洁的典型事迹。当时有一条重要纪律:“党员必须每天读报。”这一处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点燃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火。
“湘鄂旌旗换新日,无人不颂贺将军。”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同志在湘鄂西坚持武装割据、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走进“贺龙同志住室”,墙上悬挂的旧照片中的贺龙,表情温和、目光坚毅,让人肃然起敬。当年,贺龙三下瞿家湾,以船板为床、菱角为粮,在港汊纵横、芦苇密布的湖湾指挥打游击战。1930年,根据中央指示,贺龙率红四军与红六军在公安县南平镇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湖中有了贺龙军,湖水亮晶晶。革命烈火烧得旺,红军打仗总是赢!”这首民谣在洪湖渔民中广为传颂。
红军打仗为何总是赢? 这离不开贺龙、周逸群、段德昌、贺炳炎等人卓越的军事指挥。当年,段德昌总结出一套游击战术:“敌人来清湖时,我们就‘飞’。‘飞’到敌人据点附近去打,迫使敌人回击,我再‘飞’回来,而后相机伏击、截击,消灭敌人。”后来,他把此战术归纳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十六字方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充分肯定了此战术:“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此外,铁的纪律将红军打造成了一支胜利之师。段德昌编写出一首《红军纪律歌》:“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爱护老百姓,处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一针和一线,不差半毫分……”这首歌通俗易懂,受到红军战士和百姓的欢迎。
“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朋友、老战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曾多次到访瞿家湾,并撰写出《洪湖精神》一书,称“洪湖精神诞生在小镇瞿家湾”。瞿家湾人异常珍惜“洪湖精神”,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近年来,洪湖市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以瞿家湾为中心,擦亮这张红色名片,带动老区人民致富增收。在老街尽头,我们看到一位独臂姑娘正在为游客讲解瞿家湾的红色历史。打听得知,这位姑娘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她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成为了弘扬“洪湖精神”脱贫致富的榜样。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老街上,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正在演出,那悠扬的旋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