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文
在洪湖市现有的乡镇里,我对燕窝镇情有独钟,那里有我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1971年秋,当时的洪湖县筹备召开全县首届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由县委宣传部教育科李好堂牵头组建大会秘书处,从全县抽调一批“笔杆子”筹备大会经验交流材料。我从曹市区抽来,派往燕窝区去采访。单枪匹马,首到燕窝。由于没通汽车,靠坐小轮船,沿江往返,逢埠即靠,慢得心烦。
燕窝原分属沔阳、嘉鱼、汉阳,1951年6月才划归洪湖县管辖,新置区建制,序号第3区,因治所在燕子窝小镇上,故又名燕窝区。1959年,突发大火,将燕子窝小镇烧毁,党政机关便迁徙至现在的上河口。既是新区,又遭火灾,重新搬迁,另起炉灶,可见举步之艰难。因而街道简陋,令人心凉。
燕窝话很难懂,离开翻译不行。有顺口溜曰:“走进燕子窝,方言实在多,小喊细,大喊梭,嫂子喊细哥,母猪叫猪婆。”尤其是“222”的发音,将汉语卷舌音发成了俄语里的颠舌音,初来乍到者根本听不懂。
所幸的是,区教育组会计叶立泰陪我,他当翻译,顺利多了。我俩起早贪晚用5天时间跑遍全区24个知青点及所在生产大队,了解到许多有关知识青年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典型素材。其中,如洲脚大队贫协组长叶世炎分管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他把知青当亲人,手把手教会烧火做饭、如何种菜园,怎样干农活,把自家的鸡蛋、蔬菜送给知青,有知青病了,他深更半夜赶到知青点送病者去医院救治,照顾打针吃药,直至康复。知青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叶爸。”
感人事迹激发了创作灵感,我一个通宵一气呵成写成文章。来前规定,7天回县汇报。我准时参加了汇报会,所写叶世炎的先进事迹文章在会上一读通过,确定为大会典型发言材料,不久还被湖北日报刊登。同事们开玩笑说:燕窝是块福地,让你小子一举成名啊!
1979年春,我再到燕窝。这时虽修有石子公路,但少有客车,以货车载客,颠波且浑身是灰。此前,机构多有变化。1975年撤区并社后,燕窝区更名为燕窝公社。在县里,教育科从县委宣传部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洪湖县教育局,李好堂任局长,他点名调我到局工作。受县委清理专案办公室派遣,由县纪委副书记张向阳任组长,县卫生局人事股卢股长和代表县教育局的我为成员,组成三人调查组,到燕窝复查一宗人命案件。
2003年夏,我三到燕窝。此前,洪湖于1987年7月撤县建市,燕窝公社也更名为燕窝镇。这年,我刚从洪湖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离岗退养,赋闲在家。市诗词楹联学会换届,选举我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协助会长周用洪工作。走马上任,碰到第一个难题的是《洪湖诗词》主编吴老先生八十高龄请辞,急需一名替补队员。此职位关系重大,必须物色好人选。于是,周会长和我跑遍全市,寻访贤能。沿着水泥公路,交汇穿梭车辆,绿荫掩映之下,爽心悦目来到了燕窝镇。在此,欣然遇到了郑效福。他退休不久,对格律诗词颇有研究,所领导的燕窝诗词分会搞得风生水起,先后被湖北广播电台、长江日报作新闻报道,其担任主编是不二人选。经过再三做工作,当即敲定,请他出山,并动员他搬进城里。实践证明,此人是员干将,为洪湖诗词学会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开展洪湖首届全国诗词有奖征文竞赛,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受诗友敬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窝又为洪湖诗词学会选贤任能助了一臂之力。
四到燕窝是2019年9月。燕窝至嘉鱼长江大桥建成,这是洪湖境内第一座长江大桥,将于10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全市人民期盼已久,市人大常委会的离退休干部们更是日思夜盼,迫切要求先睹为快。我虽早已退休,但承蒙大家信任,又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老干支部书记,用心用情为老干部服好务责无旁贷,因此,积极促成并参与组织了这次参观活动。
2019年9月27日,我们一行30余人,乘车来到燕窝。满目美景,今非昔比,柏油马路,连通高速,沿路林木葱茏,到处莺歌燕舞。燕窝镇委书记引领着上桥参观,大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亲自出面接待并进行讲解,让老干部们既饱了眼福,又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建设情况,一个个欢呼雀跃,合影留念,高兴无比。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客观地讲,我在县、市工作多年,远非四到燕窝,然而,唯这四次印象深刻,经久难忘,记忆犹新,产生了一种特殊燕窝情愫。
当我站在高耸入云的燕窝长江大桥之上,欣欣向荣的燕窝新貌尽收眼底,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心旷神怡。交通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燕窝必将借助这座新桥而插上腾飞翅膀,在祖国乡村振兴大潮的星空翱翔。畅想未来,燕窝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勤劳勇敢燕窝人民的明天一定更加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