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曾晶 特约记者 余浩 通讯员 夏涛 邓吉
2024年,小河口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牢固树立共同缔造理念,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干部作风,紧紧围绕发展与安全两个主题,结合市委、市政府对小河口镇在全市发展规划中的定位,充分发挥镇内农业产业的底蕴优势和长江故道的生态文化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镇;依托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契机,全力开展乡村振兴先行区创建工作,努力探索一条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小河口力量汇入石首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立足禀赋特点抓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用好农业优势资源。对以荻笋、香莲为代表的地方特产资源,以西兰花、芥菜为代表的特色蔬菜资源、以约6万亩稻虾为代表的规模基地资源进行培育整合,支持长悦食品、万里食品、浩洋水产、巧巧米业、朝辉食品等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加强产品研发,逐步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原料向产品、产品向商品的延伸。
唱响农业地域品牌。全力做实“荆江故道”地域品牌,以万亩“荆江故道”生态稻虾示范基地为标准,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无公害产品标识等措施,对以虾、米、莲、菜为代表的本土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包装,组建乡镇级电商营销平台,引导经营主体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
创新农业四化发展。围绕“一旱一水、一菜一虾”农业结构,结合全域国土农田整治工程,全面实施旱改水、“小田并大田”,推行育秧工厂,推动农业从零散种养向规模化转变;推进农业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与电商融合、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构建小农户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由低附加向集约化转变;进一步加强与省农科院的技术协作联系,发挥驻点农业博士专长,争取更高一级的科技支撑,推动科技服务和产业融合发展,做实小河口镇数字智慧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探索农业培管技术智能化;加大农业市场主体招引力度,积极扶持镇级龙头企业,不断健全产业链体系,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整合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把准定位谋划农旅结合文章。小河口镇是连接天鹅洲麋鹿小镇和桃花山桃源小镇两大旅游休闲区资源互通的枢纽,是石首市整合两大旅游资源的中心轴。随着天鹅洲出行公路的建成,镇区以北依托天鹅湖畔观景台、瞭望塔,形成聚春绿、夏水、秋芦、冬鸟为一体且独具特色的故道画廊休闲农旅通道;镇区往南可考虑运用共同缔造方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由镇村配套必要基础设施,探索乡贤+合作社+党员+农户共同投资共享菜园、共享农庄的小景点模式,同时对渡船及码头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与场景布置,让游客体验乘船观江的“慢生活”休闲。
以水为媒发掘长江故道文化。结合小河口镇紧邻长江、天鹅湖、天星湖、杨波坦故道等众多水资源优势,主动融合小流域综合治理,作好“秀水文章”,发展“依水产业”。积极同天鹅洲开发区、湖北文旅集团、江豚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加强联系与配合,结合五色油菜花海、环湖自行车道,进一步挖掘长江故道文化的内涵,塑造绚烂灵动的生态滨水景观,打造开放式的故道文化文旅宣教基地,重现长江故道风采。充分利用故道水资源,招引市场主体,在杨波坦故道打造以华中地区最大的户外野生垂钓基地为核心竞争力,集合房车露营、水上游乐、自然摄影、文化科普、民宿餐饮、生态采摘等于一体的立体多维农旅产业项目。
突出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纽带助推城市能及提升。考虑小河口镇离石首城区较远,但群众对教育、医疗、菜场、超市、娱乐等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依据省住建厅等部门政策,结合全域项目,拟在镇区东侧规划统一建筑风格、融入特色集镇风貌的集中居民点,引导镇域村民向集镇进行适度集中,创建全省荆楚民居农村乡镇集中居住示范区。同时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对镇区及S329省道、天鹅洲出行公路沿线村庄进行整体提升,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融合发展。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长江与故道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对原新江抗旱站实施改扩建工程,开挖疏通原杨波坦故道南北向延伸线,使长江干流与整个杨波坦故道全线贯通。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争取中小河流整治项目,对S329省道旁东风渠及沿线村庄进行全面整治,从源头上清理污染源,创建美好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以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为目标落实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天鹅洲出行公路二期建设,在打造特色农旅通道的同时满足群众出行“硬需求”,让小河口镇搭上石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争取后三峡安全饮水改造资金,对自来水厂区和主管网进行整体改造升级,全力争创国家级规范化自来水厂。
聚焦工作重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再发力。围绕全市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与在外乡贤联系,通过联谊会、团拜会等形式,不断扩展招商朋友圈。结合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及农旅投资项目,对镇内可用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摸底,精准策划项目,定向定时推介,提高项目招引质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项目动工。
营商环境再提升。切实营造“热带雨林式”营商环境,在基础设施配套上为现有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全力优化干部作风,建立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抓好在谈项目、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协助在镇内落户的企业进规进限。